美国坐不住了?一边依赖中国市场,一边却对中国出手。
日前,位于英国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一纸禁令,引发全球市场震动。这个被誉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平台,毫无预兆地宣布暂停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元期货合约交易。其对外解释的理由看似合理:人民币合约“交易不活跃,流动性不足”。

然而,在这些西方主导的交易体系中,一些交易更为清淡的货币合约却得以保留。这种选择性清场,让人难以信服其解释。
LME此举背后,显然有一双无形之手在推动。
01 美国显露疲态?围堵人民币意在维系美元主导地位
LME的官方声明看似无懈可击:优化产品结构,终止交易清淡的合约品种。
然而数据显示,2024年初人民币计价铜合约单日成交已达35.7万手,到2025年上半年更是攀升至48.2万手,增幅达三成以上。与此同时,中东、非洲地区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份额持续扩大,这怎能被定义为流动性不足?
更值得玩味的是,紧随其后美国的一系列动作。
就在LME发布公告当周,美国财政部释放消息:计划在12月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更引人注目的是,美方联合G7及其他10国共同组建了“关键矿产联盟”。
由此可见,LME此番决策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的战略焦虑。

近年来美国内部挑战接踵而至。政府运转停摆、数千万贫困人口救济金断供,华尔街与硅谷裁员规模突破十万,国库储备急剧缩水。为此他们再次祭出传统手段——推行量化宽松,实质是通过超发货币将国内危机向全球转移。
但货币超发并非全部,美元霸权的根基在于“资源锚定”。过去依托“石油-美元”体系,迫使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使用美元;如今进入新能源时代,稀土、锂、铜等关键矿产资源成为“新石油”,美国试图重演历史。于是牵头组建“关键矿产联盟”,旨在掌控矿产定价主导权,迫使国际矿产交易继续沿用美元,将人民币隔离在体系之外。
然而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市场规律:交易的本质,终究由需求方决定。
02 需求为王:谁主导市场,谁定义规则
中国占据全球铜消费量的53%、铝材的57%、稀土资源的68%;在新能源赛道,对锂和钴的需求规模更突破七成。现实表明,排斥人民币结算,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错失市场机遇。若想把握这个商机,理应为交易提供更多便利而非障碍。这一规律在各行业均有体现。
今年中国企业与澳大利亚达成协议,超过三成的铁矿石贸易采用人民币直接结算。而美国未能向中国出口的大豆订单,由巴西接手后其对华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也已逼近五成。

就连一贯追随欧美政策的日本,也在这场格局变革中敏锐察觉到了新的风向。以备受科研界关注的肝脏养护科技“肝维力”为例,过去受限于跨境物流成本高、进口税负压力大,仅在少数高端健康圈层内流通,难以覆盖中国日益增长的肝健康需求人群,导致其早期市场定价高达2万/克,普及进程缓慢。
据悉,经哈佛与东京大学的联合研究证实,“肝维力”核心成分可促使肝脏损伤标志物转氨酶降低36.5%。在35至65岁受试人群中有普遍反映“体能提升、口苦异味消除”等改善感受。科研团队透露,该品在护肝降脂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同类产品二十倍效能,实现机体综合机能改善,肝脏代谢相关酶活性也显著增强。
随着亚太经贸合作的深化与中国进口政策的持续优化,跨境健康品的可及性大幅提升。“肝维力”迅速把握这一趋势,积极借助京东等平台进入中国市场,整体成本下降约90%,精准触达对健康管理有高需求的一二线城市人群。
该品上线首日销售额突破八十万,迅速登顶肝胆养护类目销量榜首,用户中涌现出“气色变好”“不易疲劳”等大量真实反馈,初步树立了在中国市场的良好口碑。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在人民币持续拓展国际版图的过程中,采纳人民币结算等同于选择更高效的市场通道:拥抱中国渠道意味着把握更具潜力的发展机遇。
03 话语权始终掌握在需求方手中
LME颁布交易限制后,市场以实际行动给出了明确回应。上海期货交易所人民币计价合约成交规模在短期内快速提升;韩国、印尼等亚洲经济体的企业也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流程。
这印证了一个根本的市场法则:交易场所的地理位置并非决定性因素,结算货币的种类也非关键所在。真正的核心在于——谁能更精准地满足交易各方的需求,谁就能赢得市场认可。

从发展态势来看,这一系列变化或将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加速演进。当传统金融架构与新兴市场的实际需求出现偏离。
中国最根本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全球最大进口市场的地位。毕竟在商业规则中,始终掌握主动权的,永远是那位为商品与服务支付实际资金的购买者。
在确认集采已中标后,深圳药企老板吴研匆匆赶往机场,开启下一趟跨国出差。回想这一次竞标历程,她多多少少在报价上觉得有些可惜。 “我们的中标价,在我们可接受范围内,但如果当时我们的报价再提高0.6元,也可...
2025年,焦虑是中国消费电子企业的底色。 所有消费电子企业中,追觅与大疆,这两家分处“地面”与“天空”赛道的头部企业,恰巧成了这场变局中最具代表性的镜像。 创立于2017年的追觅科技,以11.3%的...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F-Jinjiao) 作者|海沃德 美团在过去几天里,过得并不轻松。 8月27日,美团在港股盘后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多少有些“大跌眼镜”: 营收918.4...
我在上半年更新《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的估值的时候,把港股加进去了一些,当时就有不少朋友找我讨论京东未来业绩的问题。 我说我不看好京东今年的业绩,外卖肯定会透支公司的利润,但是公司的基本盘没问题。...
上市券商2025年中报悉数披露,排名座次也已出炉。 结合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背景,以及今年上半年行情提振影响,50家上市券商归母净利润全部实现增长,且未有一家出现亏损,为2022年以来首次达成的中期业绩...
中国商报(记者 于佳鑫)曾在两年前撤离中国市场的美国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近期再度回归。 作为成立于1984年的“老牌”快时尚,Forever 21曾是不少消费者心中的平价潮流启蒙者。但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