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A股是牛市,那也只是结构性牛市。你看到的牛市,其实炒的是资产重估。
资产重估的核心在于寻找预期差。基于新的信息、新的叙事,资本去挖掘那些被传统估值体系所低估的、隐藏的价值,并重新定价。
而当下A股的预期差,早已不是白酒的品牌护城河,也不是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而是可以改变世界的AI产业。
一直以来,全球资本对以英伟达为首的海外AI巨头青睐有加。这不仅仅是对其技术护城河的认可,更是对美国AI霸权的押注。在某种程度上,看多英伟达,就是看好美国利用AI技术延续其霸主地位。
妙投却认为,美国AI霸权主义将逐步瓦解、国内AI崛起将成为最大的预期差。
一、突围
寒武纪的股价飙升,正是这场国内AI突围战初见成效的缩影。
要理解这场突围战,首先我们要看清对手的战略。美国一直都在毫不掩饰地推行“美国优先”的AI霸权战略。
2025年7月23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发布了《赢得AI竞赛:AI行动计划》,并提出3大支柱:
加速创新: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2.建设美国AI基础设施:通过加速建设数据中心、芯片厂、能源网络等物理“硬实力”,确保算力优势。
3.引领国际AI外交与安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
该计划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不仅要在国际组织中对抗中国的影响力,更要向盟友出口完整的AI技术栈(硬件、模型、软件、应用和标准),以防止这些国家“转向我们的竞争对手”。
AI时代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规则的竞争,美国深谙此道。
美国企图通过主导全球AI治理规则,将“美国价值观”嵌入国际标准,让盟友在政策层面不得不与美国捆绑,形成“技术依附-政策协同”的粘性关系,最终建立起一个AI技术联盟。
面对如此步步紧逼的封锁,中国的寒武纪们没有选择,唯有卧薪尝胆,正面突围。
美国在算力硬件(先进芯片)和大模型(核心算法)上设下了两大“卡点”。一旦解决这些卡点,中国的寒武纪们也就面临价值重估,给国产AI芯片行情带来了支撑。
算力硬件卡点,靠“曲线救国”
一直以来,美国通过出口管制,禁止英伟达H100/H200等顶级芯片对华销售,企图削弱国产大模型训练的能力。
近日,国内AI独角兽DeepSeek(深度求索)在发布其最新大模型V3.1时,官宣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模型使用了一种名为“UE8M0 FP8”的全新参数精度,并明确指出,这是为“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量身设计的。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芯片就像一个工厂车间。过去,要完成一个复杂的AI计算任务,需要几台巨大、精密且昂贵的德国进口机床(代表英伟达的高精度GPU)。而现在,DeepSeek通过改变任务的加工流程(即改变数据格式),使得这个任务可以被几十台小巧、简单且便宜的国产机床(代表国产GPU的计算单元)组成的流水线高效完成。
也就是说,寒武纪等国产芯片有望加速替代。DeepSeek没有在对方最强的领域硬碰硬,而是用软件上的前瞻性设计,主动去适配和赋能国产硬件,为国产芯片“扬长避短”铺平道路。
2.开源生态打破闭源封锁
此前,美国主流大模型如OpenAI的GPT-4、Anthropic的Claude,都采取闭源路线。盟友想用也只能通过API接口付费调用。这背后是赤裸裸的旧时代科技霸权逻辑——复刻苹果商店的打法,通过闭源、垄断、涨价,最终实现对全球市场的“技术收割”。
而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大模型厂商,则选择了开源,让成千上万的企业能以极低的成本用上大模型,打造出了开源生态。
生态对国产芯片替代同样重要。做个类比,高端芯片需与特定操作系统(如 Windows )兼容,而国产芯片目前无法支持主流操作系统,导致无法替代;而大模型就是那个系统,GPU就是高端芯片。
正因为开源生态的蓬勃发展,OpenAI等巨头依靠闭源维持霸权的战略,根基开始动摇。
2025年8月6日,一直对开源嗤之以鼻的OpenAI,终于被迫放出了其传闻已久的开源模型:GPT-oss-120b和GPT-oss-20b。值得玩味的是,这两款模型的核心架构,与DeepSeek的多款开源模型一样,都采用了MoE架构。
这标志着,开源生态已经战胜了闭源,是中国AI崛起的另一个信号。
另外,分析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AI现状报告》指出,中国顶尖AI实验室与美国领导者的性能差距,已经从ChatGPT发布后的一年多,缩小到不足三个月。
中国AI反攻的号角已经吹响。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幅反攻的“拼图”还不完整。下游的AI应用服务商需要时间全面转向国产大模型和国产芯片,建立生态;上游的光刻机等核心半导体设备,仍需持续攻关。
中国的AI企业们,还需继续“卧薪尝胆”。
二、困境反转
正因为国内AI正在崛起,寒武纪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
一直以来,寒武纪存在两大争议:一方面,市场化的订单太少;另一方面,研发“烧钱”导致入不敷出。
寒武纪早期主要通过IP授权的方式与华为合作,2017-2019年,寒武纪IP授权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34%、99.69%和15.49%。
然而2018年以来,华为海思选择结束了与寒武纪的合作关系。失去华为大客户后,寒武纪的IP授权业务收入大幅下滑,市场对其未来盈利能力产生担忧。
此后,寒武纪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模式的持续性不被市场看好。
不过,这种情况出现了新的转机。
英伟达只对中国企业出售阉割版的AI训练芯片H20,其性能为H100的15%-30%。目前,寒武纪在内多家国产算力芯片性能可以对标H20。
即便如此,国内互联网大厂对H20采购需求量仍很大。根据云头条援引The Information 2025年4月2日数据,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多家中国公司2025Q1订购了至少价值160亿美元的H20。
由于英伟达的H20芯片存在漏洞后门的安全风险并被网信办约谈,互联网大厂的采购方向会偏向于华为、寒武纪、海光、壁仞等国产厂商。
再加上,DeepSeek3.1的发布将适配国产算力芯片。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寒武纪的算力芯片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订单,也让市场资本看到了新的增长曲线。
另一方面,寒武纪的研发“烧钱”也曾被资本市场诟病。
2025年之前寒武纪入不敷出,研发费用一直高于营收,导致连年亏损。
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并没有大幅度的上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0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85%。
可见,寒武纪已经脱离了亏损的泥潭。这也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困境反转”的逻辑。
当下,我们只能对寒武纪的明后年业绩增长定性,但无法进行定量。
在2025年半年报中,寒武纪表示关注到网上传播的关于公司新产品规格、送样及潜在客户、在某厂商预定大量载板订单、收入预测、供应链等相关信息,均为误导市场的不实信息。
对于这个明星股,市场就传出各种“小作文”,甚至有小作文吹明年公司净利润可以达到200亿。
今天多个传统制造业板块异军突起,钢铁、光伏、水泥、煤炭等行业领涨大市,涨幅均在2%以上。 我们重点讲一下光伏。 光伏大概是本轮科技股行情中唯一没有大涨过的板块了,至今依然位于估值底部。 不过最近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