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6个20cm涨停,上纬新材可能是近期A股最受关注的公司了。
从消息面看,有媒体报道,智元机器人近日获得正大集团旗下正大机器人战略投资。
上纬新材的爆发,也带动了板块。雷迪克、伟创电气、福达股份等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均有不俗的表现。
现在的机器人赛道,已经越来越挤了。
华为很早之前就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机器人爆火春晚,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目光也已经锁定。
从波士顿动力到本田,再到OpenAI、微软,随着生成式AI时代的到来,一场关于机器人的新角逐,就这样开始了。
机器人由运动模块、传感模块和人工智能模块三个关键技术模块组成。对于一般的传统机器人来说,只需要其中一种技术往往就能具备使用价值。比如,工业机器人主要侧重于运动控制技术,扫地机器人则侧重于导航传感技术。
人形机器人则不然,它必须在应用场景上具备通用性,而不是特定场景下的单一任务。这样一来就复杂多了,需要更高的技术集成和融合,需要对更大的数据集建模,也需要对语言和指令有更强大的理解力。但在此之前,AI数据和模型基本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且迭代速度很慢,成本迟迟降不下来。
大模型的普及极大改变了这一现状。
模型的参数量级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从亿到百万亿量级的跨越。随之而来的是,大模型正在从文本、语音、视觉等单一模态大模型向多种模态融合的通用AI方向发展。由此便可将语音、视觉、决策、控制等多方面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直接结合,全面提升机器人的能力值。
2023年4月,AI公司Levatas与波士顿动力合作,将ChatGPT和谷歌的语音合成技术接入Spot机器狗,成功实现与人类的交互。
底层技术的高速进化让整个世界看到了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全球主要科技大厂基本都在做尝试和准备。但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进入千家万户还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能力范围仍相对有限,且缺乏替代效益。
比如,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尚不具备完全替代现有人力日常服务的功能;商业导览接待领域人形机器人也只能回答一些简单问题,不能对客户所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解答。
基于此,缺乏刚性替代的人形机器人对于C端消费者仍没有太大吸引力。
从参与者的产品定位中也可以看出,当下主要发力的点还是在B端场景中进行探索。比如,Tesla bot首批量产机器人大概率将投向超级工厂;优必选的工作重心也是与企业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相关工业场景中的应用。
其次,很多基础技术的短板仍没有补齐,比如机器人的电池需要支持长达20小时的连续续航,但现在大部分人形机器人连续工作时间都在2小时以内;再比如成本,现在动不动就几万美金,这个价格显然无法大面积普及,未来制造成本每年要降低15%-20%。
3年之内,人形机器人可能不是一门好生意,但30年之内,这又是一个无法拒绝的产业。从产业第一性原理出发,人形机器人存在的价值是平替掉高成本人力,而这是一个具有很高确定性的事件。
至于目前存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远期看也都不是问题。
就拿成本来说,只要能不断商业化,任何一项新技术和新产品都会从高价走向低价,电脑、智能手机、电动车等都是如此。当年日本本田ASIMO、波士顿动力Atlas等人形机器人的单台成本分别高达300万美元和190万美元,现在特斯拉已经能做到2万美元,今后肯定还会进一步下探。
技术也一样,会不断迭代升级,由于锂电池技术不成熟,2013年波士顿动力推出第一代仿人机器人Atlas时还需要用电缆进行供电,但2016年第二代Atlas下线时就用上了独立的锂电池。
马斯克预测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远期需求是100亿台,即便最终达到预期的十分之一,产业空间也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拥有最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制造业,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不管是B端还是C端,将来都有旺盛需求。再者,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软硬件技术都没有被拉开太大差距。两者叠加,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很有希望跑出一批能立足世界的机器人公司。
国内目前领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是优必选和达闼科技,两家公司分别成立于2012年和2015年。从现实情况出发,比起优必选和达闼科技,国内未来真正能走出来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还得是小米、字节这些大厂。不管是人才、资金、市场、品牌,大厂都有明显优势。而且优必选等企业虽然起跑早一些,但并没有积累下很强的领先优势,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的营收占比目前只有个位数。
上游的能见度和赚钱效应要强的多,解剖机器人的物料成本,减速器、伺服、控制器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5%、20%、15%,合计占七成。考虑到人形机器人关节和自由度更多,这部分零部件的占比可能还会更高。
减速器领域玩家很多,大族传动、来福谐波、同川科技、中大力德、国茂股份等都有一定产能,但老大只有一个,就是绿的谐波。公司已经打通“研发—扩产—盈利—再研发再扩产”的良性发展闭环,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绿的谐波把净利润率做到了30%以上,这本身就不简单。
伺服电机领域阶级分化比较明显,高端产能基本握在日本三菱、安川、发那科、西门子等外资手里,汇川技术、江特电机、江苏雷利、雷赛智能、昊志机电等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其中汇川技术是绝对的扛鼎者。2022年,汇川技术在国内伺服领域的市占率达到21.5%,相比2021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国产替代叠加机器人放量,汇川技术的潜在预期也是比较高的。
控制器领域,国内控制器企业很分散,虽然有卡诺普、万讯自控、固高科技、英威腾、海得控制等一批专业控制器企业,但尚未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目前国产率不足20%,将来能否跑出来还有待观察。
长期看,人形机器人是一个终将会开放的明日之花。短期的热炒并无意义,需要的是长期跟踪与关注,找到那些关键企业。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资本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5月20日,携程集团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业绩,净营收同比增长16.17%至138.3亿元,归母净利42.77亿元,同比跌0.8%;经调整EBITDA...
智谷君语: 6月11日,中美第一轮经贸磋商在伦敦结束。双方似乎谈得还不错,美国总统特朗普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社交媒体发布了消息,出现了deal一词。与此同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即便中间经历14...
5月28日,围观了叮当快药十周年生态共赢大会,最大的感受是:这个曾经靠“28分钟送药到家”出圈的平台,正在跳出“医药零售”的框架,开始一场新的“破圈”。 整场发布会看下来,笔者捕捉到叮当快药的三大“破...
时隔274天,小鹏MONA M03 MAX版本终于面世。 5月28日,小鹏MONA召开发布会,旗下车型M03升级上市。新车加推4款全新版型,分别为小鹏MONA M03 502长续航Max、M03 60...
3个月前,黄仁勋访华,没穿皮衣,而时隔三个月再访华,火热的夏天也挡不住老黄继续穿上经典战衣(皮衣),也包不住老黄内心的喜悦。这次,美国政府向英伟达开了绿灯,英伟达终于可以向中国出售H20芯片。 也...
据悉,Meta正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Scale AI就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进行谈判,该笔融资的价值可能超过百亿美元。 据媒体8日报道,Meta正在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Scale AI就一笔可能超过1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