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金经理
看什么:从业年限、管理该基金的时长、投资理念、管理过的所有产品历史业绩、是否频繁跳槽。
为什么重要: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尤其是主动管理型基金。一位经验丰富、历经牛熊、风格稳定的基金经理是基金业绩持续性的关键保证。从业年限最好在5年以上,管理本基金时间越长越好。
2. 历史业绩与业绩比较基准
看什么:长期业绩(近1年、3年、5年及成立以来),看其是否持续稳定地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和同类基金平均收益。
为什么重要:短期业绩有偶然性,长期业绩才能证明实力。跑赢基准说明基金经理确实创造了超额收益。不要只看冠军基金,要追求“年年都好”的“长跑健将”。
3. 夏普比率
看什么:该比率越高越好。表示在承担同等风险的情况下,基金获得超额回报的能力越强。
为什么重要:它是衡量基金“性价比”的核心指标。高收益可能源于高风险,夏普比率能帮你分辨出哪些基金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赚钱”,哪些是“稳健地赚钱”。
4. 最大回撤
看什么:在选定时期内,基金净值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最大跌幅。数字越小越好。
为什么重要:它衡量了基金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直接反映了基金经理的控制风险能力和产品的波动性。一个回撤50%的基金,需要上涨100%才能回本,对持有人体验伤害极大。
5. 基金规模
看什么:基金的资产总规模。
为什么重要: 不能太小:规模小于5000万元有清盘风险。
不能太大(对主动基金而言):规模过大(如百亿以上)会增加基金经理的管理难度,影响调仓灵活性和超额收益。一般建议选择规模在2亿到100亿之间的基金。
6. 基金持仓与投资风格
看什么:前十大重仓股/债券是什么?行业配置是否集中?投资风格(价值、成长、平衡)是否稳定?
为什么重要:确保基金的投资方向符合你的判断和风险偏好。避免买到“挂羊头卖狗肉”的基金。同时,检查其持股集中度,过高会带来较高波动。
7. 基金费率
看什么:主要包括管理费、托管费和申购赎回费。
为什么重要:费率是硬性成本,直接侵蚀你的最终收益。在基金质地相近的情况下,选择费率更低的品种(例如C类份额适合短期持有)。长期投资下,细微的费率差别会带来巨大的复利差异。
8. 机构持有人比例
看什么:基金年报和半年报中披露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
为什么重要:机构通常拥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它们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例适中(如30%-70%)通常被认为是较好的信号。比例过高(如90%以上)则需警惕,机构大额赎回可能引发基金净值剧烈波动。
9. 基金公司
看什么: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投研团队水平、旗下同类产品的长期业绩是否优良、风控能力如何。
为什么重要:一个强大的平台能为基金经理提供强大的研究支持。一家投研实力雄厚、声誉良好的基金公司,其产品整体质量更有保障。
10. 换手率
看什么:也叫持股周转率,衡量基金经理买卖股票的频繁程度。
为什么重要:
高换手率:可能代表基金经理偏好短线交易,风格激进,同时会产生更多交易佣金,成本更高。
低换手率:通常代表基金经理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没有绝对好坏,但需与其宣称的投资风格一致。如果一个宣称“价值投资”的基金换手率却非常高,就值得警惕。
如何应用?
确立目标:先想清楚自己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期限。
初步筛选:利用天天基金、晨星等工具,按类型、长期业绩等条件初步筛选。
深度分析:对筛选出的基金,逐一查阅其基金年报/季报,对照以上10个指标进行深度分析。
构建组合:不要押注单只基金,选择3-5只不同风格、不同经理的优质基金构建组合,分散风险。
记住,没有一项指标是完美的,综合评估才是关键。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文案:Deepseek
券商分类评价新规优化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制度,突出促进证券公司功能发挥导向,发挥其“奖优罚劣”和监管“指挥棒”的重要作用,完善监管评价框架,鼓励业务细耕与效率提升,预计券商行业马太效应延续。 本刊特约 方...
5月26日晚,招商证券公告新聘两名副总裁:聘任合规总监、首席风险官张兴,总裁助理、首席投资官王治鉴担任公司副总裁。目前招商证券共有5名副总裁。 两位新聘副总裁,均为“70后”,专业背景来自风控、投行领...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6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33】 原本只是花800万元赞助一下省内的一个业余足球联赛,竟意外坐上了风口。 这个故事具有不可复...
银行业,走进了也许是最复杂、最关键的转型期。 复杂体现在经营环境上,息差收窄、不良贷款率上升,传统增长模式难求增量,“轻资产”运营成为每家银行战略蓝图上的目的地,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大多无从下手。 关键...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股息率“逆势而上”。 据wind数据,截至5月28日最新收盘,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5家银行的股息率已自2023年至今连续上升。例如,南京银行2023年、2024年和最新收盘的股...
科技创新是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中央“科技强国”战略指引下,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肩负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关键使命。然而,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审视,科技型企业面临初创期信贷可得性不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