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要够“硬”!
近日的A股并购,又传出大新闻:一家地方国企,计划收购一家行业领先,却在资本市场上几经波折的半导体“独角兽”!
具体说来,7月29日晚,衢州发展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等方式,购买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先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导电科”)的股份,有意购买先导电科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
公告同时指出,衢州发展从7月30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交易正在筹划阶段,相关方案尚未最终确定。截至7月29日收盘,衢州发展股价报4.12元/股,总市值为350.6亿元。
看起来,这只是一桩市场上普通的并购案,但里面的细节实在太不普通——并购一方是地方国资巨头,另一方是估值超过200亿的半导体“独角兽”,更重要的是:一个月之前,这家“独角兽”刚经历一轮为期9个月,最终依然失败的“卖身”。
先导系前传:
“稀散金属大王”如何练就?
相关资料显示,本次交易标的 先导电科成立于2017年7月12日,原名先导薄膜,注册资本4.78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平板及旋转氧化铟锡靶材等大面积镀膜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应用于新型显示、光伏、半导体、精密光学、数据存储及特种玻璃等领域。
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出具的证明,2022年至2024年10月,先导电科在全球ITO(氧化铟锡)靶材市场的占有率达30%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交易对方为先导稀材,成立于注册资本3.77亿元,主要从事稀有金属、贵金属等材料的研发生产。这两者在产业链上属于“上下游协同”关系:先导稀材为下游提供关键原材料(如高纯铟),先导电科将其加工成高附加值靶材,通过垂直整合,形成“材料→器件”闭环。
同时天眼查数据表明,先导稀材是先导电科的第一大股东,直接持有其46.957%的股权。而两家公司背后的实控人,都是粤系资本大佬朱世会,而两家公司的发展史,都和“并购—上市”密不可分!
公开信息显示,1967年出生的朱世会,是安徽蚌埠人。朱世会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系,后进入广东省对外经济发展公司、广州住友商事等企业。而住友商事的金属工业部,其中有一项重要业务就是提纯硒、碲等稀散金属。
2003年, 朱世会离开广州住友商事, 在广东清远成立先导稀材,从四台氧化硒炉起步,很快解决了多种关键材料的技术难题。同时,光伏行业的第一次大爆发,也给了朱世会难得的一次“风口”。
凭借着技术和风口,先导稀材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材料供应商。到2011年,先导稀材年营业收入达19亿元,掌握了硒、碲等金属的全球定价权,美国First Solar1为其一大客户。
市场,是有记忆的。现在市面上大多分析先导电科之前的曲折上市之路,但很多朋友可能不太记得,就在十三四年前,先导稀材也曾有过一次失败的上市尝试:2012年3月,因持续盈利能力受到质疑等原因,先导稀材的创业板IPO上市被证监会否决。
一个细节非常值得玩味:当年的招股书中,先导稀材声称“高纯碲产量将从现有的180吨产能增加到280吨,碲化镉产能将从6吨暴增至190吨”。但问题在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稀散金属分会统计,当年粗碲全球年(2011前后)产量不过400—600吨,即便到2023年,全球碲产量依然不到1200吨,这样的“放卫星”着实让人起疑!
从“买买买”到上市一波三折
回顾先导电科资本之路
首先与全球新材料龙头比利时优美科集团(Umicore)合资成立“优美科先导薄膜技术有限公司”。当年,优美科公司有“全球ITO旋转靶材领域市场领导者”之称,市占率超过60%,合资仅三年,先导稀材就从优美科手中全资收购了其控股的60%股权。积累多年的“铟靶材”等专利技术和客户资源,并将企业更名为先导薄膜。
要想迅速做大规模,“买买买”显然是个好办法,朱世会显然深谙此道。据长江商报等整理,2018年收购德国贺利氏集团(Heraeus)新加坡公司,整合其贵金属靶材业务;2020年收购三星康宁合资公司SCG靶材事业部,还有国内外等多家公司,壮大了先导薄膜的力量,并于2023年正式更名为先导电科。
要想“买买买”,首先要解决“钱钱钱”,找钱的方法,先导薄膜(先导电科)的方法倒也直截了当——融资!
在整个收购过程中,先导电科进行多轮融资,合肥产投集团、中金资本、比亚迪、中石化、特变电工集团、明阳智能、中电基金、中国中化高新产业基金、中船集团海洋基金、五矿创投、SK中国、大湾区基金、招商致远等一大批资本参与认购——堂堂正正的“硬科技企业”,投得名正言顺。
到了2023年6月,先导电科完成股份制改造,业内估值已达209亿元。被胡润列入“独角兽”榜单。
而现在的光智科技,则由朱世会2019年收购上市公司,主营红外光学材料中飞股份而来。当年4月,他通过旗下粤邦投资与原实控人杨志峰签署协议,以转让股份+表决权委托的方式,合计控制公司27.33%表决权,正式成为中飞股份实控人。而改名,则是2021年的事。
“先导系”和“光智系”两条线,截至2023年底看似还没有产生多少交集,实则暗流涌动。到了2024上半年,事情终于起了变化——从先导电科独立上市受挫,到那场著名的“蛇吞象”并购!
2024年2月18日,先导电科在江苏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辅导券商为国信证券,拟冲击A股IPO。但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先导电科的独立IPO之路最终宣告终止!
请看一个细节:2021年是先导电科业绩最高光之年,据江苏产权交易所公布,当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高达17.77亿元、8.23亿元,净利润率高达46%,净资产收益率32%。
然而,2022年至2023年,先导电科在收入上涨的情况下,净利润持续下滑。2022年至2023年,先导电科营业收入分别为21.87亿元、28.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66亿元、4.11亿元。对应的公司净利率下降至21.3%和14.2%。“增收不增利”,确实给独立上市带来了难度。
独立上市不成,并不能动摇朱世会资本运作的决心。随着2024年《并购六条》的出台,其又动起了走并购路线,将先导电科推上市的脑筋——这就是那起著名的“蛇吞象”式并购!
去年10月13日晚间,光智科技公告,将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先导稀材等55名股东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先导电科100%股份——当时股票已经停牌,次日复牌!
为什么说是“蛇吞象”?和估值209亿元的先导电科相比,光智科技不但停牌时市值只有31亿元,而且经营情况和前者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扣非净利润连亏四年!
2021年至2024年,光智科技的营业收入从7.24亿元增长至14.55亿元,翻了一倍。而四年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亏损额分别为0.14亿元、1.29亿元、2.55亿元、0.37亿元,四年合计亏损4.35亿元。
先提前说点后话:今年一季度,光智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71亿元,同比增长101.02%;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956.56万元、638.88万元,同比实现了扭亏为盈,但依然挣扎在平衡线上。
但比起业绩,市场更看重的是讲故事的能力:10月14日复牌后,公司股价连拉8个20cm涨停,10个交易日内股价最高上涨超过400%,历经此后漫长的回调,如今依然没有回到“8连板” 时的起点!
光智科技的“8连板”
媒体报道,苹果公司计划在明年年底推出智能眼镜,但该公司目前已暂停开发配备内置摄像头、可分析周围环境的智能手表项目。 将与Meta眼镜竞争,目标2026年推出 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苹果工程师正加快推进这...
“我真没想到稳定币已经可以直接花了,就像刷支付宝一样。” Ella 有些惊讶地说,语气里带着一种“时代突然追上自己”的错愕。 她老公是 Web3 圈里小有名气的 KOL,平时为了把加密货币换成法币,开...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时安/作者 西洲 映蔚/风控 2025年上半年,受财报申报窗口期等影响,北交所超九成受理企业已进入审核流程,审核重点聚焦企业创新性与业绩可持续性。作为申报北交所上市的其中一员,...
文丨西部君 最近,国铁集团、湖南省、江西省联合正式批复长沙至赣州铁路初步设计,标志着这条规划超过十年的线路,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距离开工又近了一步。 不过,这个好消息,却难掩湖南这座中部大省,近年来...
近日,深圳机场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7亿元-3.37亿元,同比增长64.78%-93.47%。 公司表示,受益于民航市场需求回升,客货业务稳步增长,旅客...
【文/观察者网 齐倩】特朗普政府执意挑起并升级对华贸易战,严重波及美国波音公司。日前有消息称,中国多家航空公司已暂停接收波音飞机,并暂停购买相关设备和零部件。 据路透社4月18日最新消息,航班跟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