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央有新动作。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并对重点难点作出系列部署。一系列动作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向纵深处迈进。
“五统一、一开放”,路线图更清晰
从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到今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公布,再到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重磅部署,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路线图”日渐清晰。
此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此前,官方曾用“五统一、一破除”表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着力点。即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看来,此次会议提出“五统一、一开放”,作用对象更聚焦、目标指向更清晰
其中,“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是首次作为要求被提出。“政府行为尺度统一,才能更好引领其他领域的统一,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重点更聚焦。”
在目标指向上,蔡之兵认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手段,是阶段性目标。在此基础上,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从而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才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最终目标。
直指痛点,统一政府行为尺度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千头万绪中,既有重点,也有难点。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作出精准部署。
如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直指当前行业发展痛点和个别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不规范问题,亦折射出“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的必要性。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将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说,这有利于破解不同地区之间的过度“内卷”,促进要素资源流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就是要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一以贯之提出持续扩大开放,但不只“对外”,也强调“对内”。会议还要求“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扩大对内资源开放,将为企业提供更多市场参与空间,这不仅有助于打破区域间发展壁垒、改变市场分割的状况,对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调整“指挥棒”,立制度也改观念
制度保障和观念变革,也被提上日程。
会议提及,“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指出,规范涉企执法,标准、规则、监管的统一是关键。过去存在“执法标准地域差异”,导致出现一些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等现象。只有统一好执法标准,才能更好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长远看,这也有利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
就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而言,刘英认为,关键是要调整“指挥棒”,将干部政绩观从“唯GDP(国内生产总值)论”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重视规模”转向“重视质量”。这实质上是打破地方政府恶性竞争,从源头遏制重复建设,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政策执行保障。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近日,深圳农商银行宣布将基金代销费率压低至0.1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表示,超低手续费的出现主要源于市场竞争加剧及客户流失带来的现实经营压力。 申购手续费低至0.1折...
蒋立冬 派生万物AI 图 高盛最新研报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股市受益。 5月26日,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及其团队发布最新报告称,自4月2日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约1%,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央...
珠海华润银行2024年增收不增利,净利润腰斩,从上年度的14亿多元降至不到4.5亿元。业绩下滑的同时,华润银行员工数量大幅增长,平均员工成本则反向大幅下降,人均年薪降至26.90万元,降幅17.23%...
说起汽车产业的价格战,这几乎已经是最近几年最有名的话题,不过之前的价格战基本上都集中于中端市场和高端市场,真正的平价车市场参与的并不算多,就在最近有媒体曝出汽车业再掀新的一场价格战,这次是连平价车也要...
这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大谈特谈弯道超车,中国公司也不负众望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围: 年初DeepSeek以开源、低成本、轻量化的路线大大缩短了中美大模型之间的技术差距;《黑神话悟空》实现了国产3A游戏的突...
世界正迎来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关键拐点。2025年,特斯拉Optimus、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波士顿动力的Atlas等人形机器人将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将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