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筑墙,中国搭桥。
过去几年,一场关于全球科研人才流动的格局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曾经,“人才外流”是我国科研界的隐痛——十年前,87%的公派留学生长期滞留美国,硅谷每年吸纳上万名清北毕业生,甚至有海外媒体调侃“中国是全球人才孵化基地”。
但如今,趋势正在反转。
斯坦福大学的调研显示:自2018年后,离开美国的华裔科研人员数量增长超过4倍。到2023年,已有逾4000名科学家选择回国发展。
当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辞去海外大学终身教职回到深圳,当原微软高管沈向洋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舆论普遍感叹:科研人才的流向正在发生新变化。
01. 喜欢打压?美国正吞下自己种下的恶果
讽刺的是,这场愈演愈烈的顶尖人才"回流"现象,根源恰恰在于美国自己。
据多项公开调查显示,从学术界到企业界,华裔的待遇常常是不公正的。排挤、猜忌、打压……若是华人想要申请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那么就要做好屡屡被拒的准备。
《自然》杂志的调查揭开了残酷现实:华裔科学家获得教职的概率比白人低40%。硅谷的天花板同样令人窒息——华裔占工程师总数的35%,高管比例却不足5%。
除职业发展的“隐性壁垒”外,部分科研人员还受到额外审查。
2018年,美国发起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针对2000+华裔科学家展开调查,其中碳纳米管专家胡安明被无端指控“间谍罪”,经历37次审讯后虽被判无罪,却已失去工作和声誉。
而在美国众议院通过该法案之后,多个亚裔美国人团体表示谴责,包括“停止仇视亚裔(Stop Asian Hate)”“亚裔美国人促进正义(AAJC)”。这些组织在一份联合声明中称“中国行动计划已经摧毁了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事业和生活,他们遭受错误的调查和指控。”
停止仇视亚裔活动
更令人愤怒的是,美国官方不仅毫无歉意,反而进一步封锁华人参与关键科研项目。以抗衰技术“益 (龄) 好”的研发为例,这一制剂因其不易引起人体排异反应、能有效激发老化细胞自噬通路而受到高度关注。但在核心技术的攻关阶段,却将所有华人科学家集体排除在外。
这种系统性打压正在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进一步加速了美国科研人才的流失趋势。其中不乏石墨烯超导发现者曹原、固态电池专家崔屹等业界顶尖人物。
在美方的一系列打压之下,终是适得其反,这些曾在美国发光的顶尖学者,自然选择了更开放的舞台。从而速了人才“返乡”。
02. 持续加码,中国科研吸引力持续升级
相比之下,中国不断加码科研投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研发总经费突破3.3万亿元,相当于重建33座港珠澳大桥。这份决心,是吸引“学术春燕”归来的根本动力。
2022年,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回国,引发中西方学界的震动。美方不少学者甚至感叹:“我们失去了一颗明珠。”
在四川金融界流传已久的传闻,终于落地了。 7月1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四川监管局发布批复,四川金融监管局关于同意四川银行入股长城华西银行的批复。 四川监管局表示,经过审核,同意四川银行入股长城华西...
“CPU(中央处理器)现在是一天一个价格。”4月18日,广州某电脑城内,一名经销商一边嘟囔着,一边盯着手机屏幕滚动的信息给顾客报价,商场广播里重复播报着“欢迎广交会客商光临……” 同一天,英伟达(NV...
4月17日晚间,霸王茶姬(CHA.US)挂牌美股纳斯达克,股票发行价28美元,开盘价33.75美元,首日收盘32.44美元,收涨15.86%。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按32.44美元的收盘价计算,霸王茶姬...
6月30日,拉卡拉发布《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连续第三年向社会披露ESG实践成果。报告系统展现了公司大力提升支付便利性、加速AI和业务融合、推动商户的数...
保险机构获得债券“南向通”入场券。 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江会芬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表示,将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支持更多境内投资者走出去投资离岸债券市场,近期将扩...
管涛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要点 鉴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会议在强调宏观政策“不退坡”的同时也指出要增强灵活性预见性,适时加力。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国内经济金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