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在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导向下,消费贷市场利率不断刷新历史低点,尤其是银行消费贷利率一度迈进“2”时代,直逼房贷利率,另一边,银行存款利率也是一降再降,最近一轮下调,让2%以上产品成了“限量版”。
然而,在以导流为主的第三方平台上,放贷利率却居高不下,《独角兽观察》推出系列策划,实探哪些平台还在放36%的“高”利贷?这样的“高”利率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一期我们来看全民钱包。
根据官网介绍,全民钱包成立于2017年7月,是通过消费场景连接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公司,旗下的分期商城是一个提供分期消费的金融服务平台,用于解决广大用户小额高频的消费分期需求。官网显示,其合作伙伴包括江西裕民银行、湖北消费金融公司、蓝海银行、小米消费金融、亿联银行等。
《独角兽观察》在进行实探第一步——下载全面钱包APP就遇到了困难,在华为手机应用商城,全面钱包显示为异常,在应用宝这些第三方应用中,也没有全民钱包,最后在官网才下载成功。
APP首页显示,全面钱包额度上限为10万,利率区间为16%~36%。36%的利率上限与此前实测的第三方平台一样,但下限16%却是比主流的7%左右高了许多。
在客服区,就有“APP提示恶意应用,禁止安装”的常用问题,客服固定模板回应:“由于部分运营商网络的限制,首先需要您关闭纯净模式和开启飞行模式,且确保在网络正常情况下进行安装……”
和大多数平台一样,消费金融都是消费者投诉重灾区。全民钱包除了比较共性的36%的“高”利率、通过轰炸通讯录好友进行催收外,还有不提供借款合同,恶意更改还款金额,对在校大学生放款。
3月26日,借款人投诉全民钱包收取费用有担保费、咨询费,年化率高达35.99%,平台不肯提供合同。要求提供担保公司、咨询公司金融执照也都被拒绝。
对于APP被应用平台划入异常,官方人工客服称:“这种属于监管所需的正常风险提示,可按个人意愿选择继续安装……”
对于36%的利率,客服称:“平台借款产品是合法合规,综合年化费率低于法律规定的36%”。
这些综合费用包括哪些费用,客服称:“部分费用是在确认借款成功并且到账成功后才收取和展示,因为确认借款之前和之后会有显示上的差异。”
对于笔者质疑:“这些费用不是应该在借钱之前就应该明确展示和告知吗?”客服毫不避讳地表示:“借钱之前和之后会有显示上的差异,具体的还款金额以还款账单为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第 21 条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需以显著方式披露所有费用。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也规定,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贷款年化利率应以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贷款成本与其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并折算为年化形式,其中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
显然,全民钱包这样借款前和借款后显示上有差异,踩红线了。
此外对于36%的“高”利贷,在最近一场有监管人士参加的闭门会议上,监管人士明确:“我们不能因为市场疲软就去放纵高利率风险客户进入金融体系,明确24%是红线,36%区域客户违约率高达60%,是系统性风险源头。”
公开资料显示,全民钱包的运营方为广州市全民钱包科技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为曾庆亮,注册资本2000万元,曾庆亮作为大股东同时持股65%,中邦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广州)有限公司和深圳TCL十方垂直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持股20%和15%,后者为TCL科技集团成员。
这样的背景也算是不错了,包括去年还一度传出要谋求港股上市的想法。在《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放后,平台当务之急或许是要对照助贷新规,向合规积极靠拢。
文/独角兽观察 消金组
来源 | 地产密探(ID:real-estate-spy) 四年前,顶着“世界500强”殊荣的恒大突然爆雷,投资圈惊呼“中国版雷曼时刻”。如今,一线民营房企未出险的已寥寥。 8月12日晚间,H股上市的...
香港法院判决结果出来了,很多人说宗馥莉输了,这完全是标题党了,香港法院顶多是固定一下现场,说现在谁都别动了,一切听杭州法院的消息。 真实的情况是宗馥莉大概率能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香港法院曝光...
7月2日,市场全天震荡调整,创业板指领跌。截至收盘,沪指跌0.09%,深成指跌0.61%,创业板指跌1.13%。 板块方面,钢铁、光伏、煤炭、海洋经济等板块涨幅居前,军工、脑机接口、CPO、半导体等板...
以伊战争升级,全球金融市场笼罩在悲观情绪之中。然而,在投资中,悲观者永远正确,只有乐观者才能赢得未来。 事实上,悲观主义往往更能引起关注,因为悲观主义显得更有新意,只要看到最近发生的事情,悲观主义就有...
科创板迎来了久违的明星级科技+消费企业。 2025年5月22日,作为全球智能影像设备领域的创新标杆,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影石创新”)于正式启动科创板IPO。 作为A股市场少有的全景相机...
近期,各大上市险企陆续发布一季度业绩。总体来看,市场波动影响多数险企业绩承压,但分红型保险(以下简称“分红险”)转型与多元渠道建设已初显峥嵘,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速。 自去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