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往主打一二线城市,强调健康优质的高端品牌,不得不自降身价,换取市场份额。
从昔日对手来看,2023年初,三只松鼠就率先打出“高端性价比”战略,良品铺子也在年底宣布全面降价。
施永雷表态,来伊份不会参与量贩零食品牌的价格战,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休闲零食业。
“即使在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也绝不会向品质低头。”彼时,施永雷放话。
只是,食品安全舆情一出,“高端零食”的定位面临质疑。
《21CBR》记者了解到,涉事为来伊份“高粽”系列产品,单价约5.9元/个,将近60元/kg,售价不算便宜。其包装信息显示,代工方为老字号品牌五芳斋。
“其依赖OEM代工模式,对产品质量把控难度大,且供应链管理可能存在漏洞。”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向记者表示。
代工模式下,品牌能快速扩充产品线,迭代SKU。施老板棘手的是,来伊份种类繁多,代工厂数量庞大且分散,质量管控仍是个难题。
2024年报中,官方称,形成一套以“预防为主”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31道质量管控体系。
“对来伊份而言,短期影响是消费者信任度下降,销量下滑。长期来看,可能会加速市场份额流失,甚至影响整个品牌生态。”
广州眺远营销咨询公司总监高承飞告诉《21CBR》记者,在竞争激烈的零食市场,品牌形象的修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成本。
挑战重重
施永雷和郁瑞芬都是70后,江苏人。
1999年,两人在上海淮海路开出第一家来伊份门店,凭借“连锁零食集合店”的创新模式,快速崛起。
这也决定了,其重镇在线下。去年,其线上渠道营收2.12亿元,占比仅6%。
不打“价格战”,线上发力又迟,来伊份显露疲态。
2024年,其进账33.70亿元,同比下降15.25%,亏损7526.8万元,由盈转亏。
相比之下,抓住电商机会的三只松鼠营收破百亿,净利增长八成。
线下门店数量,也持续缩减。去年,来伊份关闭了600家门店至3085家。
过去,来伊份的基本盘是直营门店,施永雷和郁瑞芬计划,降低直营店比例,拓展加盟店占比。
到去年底,加盟店占比升至52%,首次过半数,标志着从传统零售企业,向连锁管理服务和供应链平台型企业转变。
只是,渠道转型也导致直营店收入缩水。
来伊份门店大多集中在华东地区,尤其是江苏和上海,高昂的商业租金和管理费用,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今年一季度,业绩未见好转,净利润同比下将近八成,至1243.57万元。
跨界自救
夫妇俩频频跨界,试图寻找业绩突破口。
早在7年前,来伊份就成立了上海醉爱酒业,推出酱香白酒“醉爱”系列,该业务始终未对公司业绩产生实质影响。
两人还曾推出气泡水“湃湃柠”,涉足咖啡、美妆个护、乳制品、预制菜等多个领域。
门店方面,施永雷称,“要在全国市场点亮‘万家灯火’门店,持续服务本地社区。”
去年初,夫妇俩推出新一代主力店模型——生活店。
类似于便利店结构,围绕家庭生活,提供更便利、更具品质生活属性的商品。
彼时公司称,其单店业绩对比其他门店提升超20%,客流提升超35%。未来会在江浙沪皖快速复制。
去年五一前,来伊份又在上海南京西路,开出定位中高端的labmini创新概念店,主打“零食+烘焙+咖啡”的业态组合。
夫妇俩还学习山姆等会员店模式,推出付费式仓储会员店。
这也是首家零食品牌开设的仓储会员店,销售的商品包括零食、饮料、乳品、粮油、方便速食等,会员费为一年99元。
零食品牌进军商超,可能是个趋势。
同期,零食有鸣也宣布进军硬折扣全品类批发超市新业态,SKU数超3000个,除零食外,还扩充了日用百货、米面粮油等非食品品类。
来伊份仓储会员店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目标持续扩充SKU数量,加大非零食商品类目引进力度,坚持宽品相、窄品类策略,追求“又好,又便宜”。
“仓储会员店模式强调性价比和会员服务,来伊份借此可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消费群体。”高承飞表示,长期来看,其转型效果还需观察。
风波终会过去,而施永雷夫妇则必须加快调改,才能真正扭转颓势。
之前社交平台上有句话很火:大小姐回国,夺回属于她的一切。谢小薇说:“我的经历就有点那味儿。” 谢小薇现任奥力科技总经理。1994年,她的父亲创办了广州第一家红外遥控器生产工厂(奥力科技前身),逐渐从十...
在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阿里影业通过收购大麦与加大在IP衍生品方向的投入,不断丰富其娱乐产业版图,降低对电影市场的依赖。随着演出市场持续景气及IP衍生赛道扩容,其多元增长引擎已初步成型。 胡楠/文...
这段时间,高温天气席卷各地,就连东北地区也掀起了一波儿装空调的热潮。就美的、海尔、小米等企业纷纷抢滩高温催生的“泼天富贵”时,老牌空调企业奥克斯却在近日向港交所默默递交了招股书,并获得证监会境外发行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近,科伦药业正值多事之秋。 2025年7月,公司有两种药品的相关批号依申请被注销。而在此之前,科伦药业的业绩才刚“翻车”不久。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降,营收同...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线上占比超八成、线下亏损加剧,港资美妆零售集团莎莎国际结束了在中国内地长达20年的实体店征程。莎莎国际近日正式宣布,将于6月30日前关闭中国内地剩余的18家门店,全面退出内地线下...
又是一年毕业季,也是“青春不散场”定制T恤的销售旺季。 陈嘉伟已在服装定制行业打拼了10年,对班服定制业务再熟悉不过。在他看来,要持续做好这门生意,除了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设计能力,还需要练就“闪电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