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西部农田里,金黄的大豆即将迎来收获。然而,与丰收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豆农脸上难掩焦虑。
美国大豆协会发出警告:自2025年5月以来,中国——这个曾经最大的买家,再也没有从美国采购一粒大豆。这一突如其来的“断单”让美国大豆市场陷入困境,库存满仓、价格下跌,农民面临“丰产不丰收”的窘境。为何中国的大豆消费能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其采购动向足以牵动全球农业市场的神经?
要理解中国大豆消费的“巨无霸”地位,要看中国的强大消费能力,并非源于对大豆本身的直接食用,而是源于其作为现代食品工业和畜牧业基石的不可替代作用。
全球大豆市场的“定海神针”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尽管2025年5月后中国暂停从美国采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减少了大豆消费。恰恰相反,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大豆消费量超过1.2亿吨,而国内产量仅约2000万吨,这意味着超过80%的大豆依赖进口。如此巨大的缺口,使得中国在全球大豆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价值126.4亿美元的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一数字直观地说明了中国市场对美国农业的“命脉”作用。中国不仅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也是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大豆出口的最主要目的地。可以说,全球大豆产业链的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采购节奏和需求变化。
中国强大的大豆消费能力,其根源在于大豆加工后的两大核心产品:豆粕和豆油。这两大产品分别支撑着中国庞大的畜牧业和食用油市场。
大豆经过压榨后,约80%成为豆粕,20%成为豆油。豆粕是全球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饲料原料,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是养殖业不可或缺的“粮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国,年均消费猪肉超过5000万吨、禽肉超过2000万吨、牛羊肉数百万吨。支撑如此庞大的肉类生产,需要天文数字的饲料投入。以生猪养殖为例,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消耗约300公斤饲料,其中豆粕是核心蛋白来源。
据估算,中国每年饲料工业消耗的豆粕超过7000万吨。这意味着,中国进口的1亿吨大豆,绝大部分(约8000万吨)被用于生产豆粕,以满足养猪、养鸡、养牛等产业的需求。可以说,每一粒进口大豆,都可能转化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一块猪肉、一只鸡腿或一杯牛奶。正是这种“间接消费”模式,使得大豆消费与居民生活水平、肉类价格紧密挂钩,形成了刚性且持续增长的需求。
大豆压榨的另一大产物是豆油。在中国,豆油是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占据食用油市场约40%的份额。中国人均年食用油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豆油需求极为可观。
尽管近年来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等品类兴起,但豆油因其价格相对低廉、口感清淡、适用性广,依然是家庭烹饪、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的首选。从街头小吃到高端餐厅,从方便面到糕点,豆油的身影无处不在。中国每年消耗的豆油超过1500万吨,这背后是数千万吨大豆的支撑。
因此,中国对大豆的强劲需求,本质上是对动物蛋白和植物油的双重需求。大豆作为少数能同时高效提供这两种关键资源的作物,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供应链布局:多元化采购与战略储备
中国暂停从美国采购大豆,并不意味着供应中断。这一举动恰恰反映了中国在大豆供应链上的成熟策略——多元化布局。
长期以来,中国过度依赖美国和巴西的大豆供应,这带来了潜在的“卡脖子”风险。2025年的采购转向,很可能是中国推动供应链多元化的战略举措。中国可能加大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的采购力度,或通过转口贸易、库存释放等方式保障供应。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大豆及食用油战略储备体系。在国际价格低位时增加进口和储备,在供应紧张时释放库存,以平抑市场波动。这种“蓄水池”机制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大豆采购的变动,不仅影响美国农民,也深刻影响着国内产业。
对美国而言,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数百万英亩大豆可能滞销,农民收入锐减,农业经济受创。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可能演变为政治问题,正如美国媒体所言,“农民对政府的忠诚将接受考验”。
对中国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面临进口成本上升或供应链调整,但从长远看此举对中国市场是有利的。可以明显增强中国的议价能力,通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可以在与各国谈判时获得更有利的价格和条件。
还可以促进国内生产,在东北等传统大豆产区,政策鼓励轮作、提高单产,逐步提升自给率。
推动替代品研发:发展菜籽粕、棉籽粕等替代蛋白饲料,减少对豆粕的单一依赖。
中国的大豆消费能力仍将保持强劲。随着居民收入提高,肉类和食用油消费仍有增长空间,尤其是牛羊肉、乳制品等高蛋白食品的需求上升,将进一步拉动豆粕需求。
中国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大豆消费能力?答案不在于中国人直接吃掉了多少大豆,而在于我们庞大的人口、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的食品工业体系。每一粒进口大豆,都承载着中国人对肉类、奶类和食用油的旺盛需求。
这场由采购转向引发的全球关注,再次提醒世界: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乎14亿人的饭碗,更是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晴雨表”。
作 者 |元方
作者 | 王战新 发现没有?我们跟中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 九三阅兵出席的26位外国领导人,中亚就来了5个,占比近五分之一。 202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948亿美元,比2019年暴涨10...
原创 刘晓博 去产能的杀招,来了! 今天中午,传来了如下消息: 或许有读者不理解:生猪生产企业被叫去开会,很重要吗? 如果你这样认为,说明你不太懂经济。 在中国,猪肉价格意义重大。因为在我们的CPI...
周四,所有在世的美联储前主席,以及多位前美国财政部长、前白宫经济顾问和经济学家敦促美国最高法院,不要允许美国总统特朗普解雇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他们认为,这样做会令美国经济健康岌岌可危,警告称美联储独...
原创 刘晓博 今天,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宣布: 截至2025年9月3日,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达到了2000.19万户,比2024年末净增95.31万户,增长5%。 这意味着,广东的...
赵建系西京研究院院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正 文 2022年下半年开始,黄金开始了一轮台阶式的上升,从每盎司1600美元到每盎司2000美元,再到每盎司3000美元,最后到最高点每盎司350...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份国民经济数据。7月份,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生产需求持续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7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