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负极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负极价格下跌,但头部企业的业绩仍逆势增长,二、三线厂商则倍感压力。
翔丰华主营产品为锂电池负极材料,今年上半年负极出货量排名国内第十。今年前三季度,翔丰华实现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8.16%;实现归母净利润0.2亿元,同比减少64.64%,增收不增利,且盈利水平降至历史低位。此外,销售回款远低于营收的情况也需警惕。
翔丰华今年宣布,适用于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已移交电池厂商进行客户测试,计划在今年小批量试产,新型负极产品能否扭转业绩颓势?
盈利水平处于历史低位,销售回款远低于营收
今年以来,负极材料价格低位徘徊,翔丰华的盈利水平也降至历史低位。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翔丰华的毛利率为13.06%,净利率为1.67%,均处于历史低位。翔丰华向时代商业研究院表示,公司今年毛利率与净利率较低,除了与负极产品价格下降有关,还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

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翔丰华的盈利水平也相对偏弱。据EVTank数据,今年上半年,贝特瑞(920185.BJ)、杉杉股份(600884.SH)、中科电气(300035.SZ)、尚太科技(001301.SZ)为国内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前四的企业,锂电负极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5.59%、21.30%、20.83%、23.37%。四家头部企业的负极毛利率仍维持在20%以上,高于翔丰华(上半年12.35%)。对此,翔丰华表示,头部企业产线规模相对较大,在规模效应方面有一定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家头部企业负极业务的收入仍保持较高增速。今年上半年,贝特瑞、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尚太科技负极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1.24%、19.26%、66.82%、68.4%。其中,中科电气、尚太科技增速亮眼;而同期翔丰华负极业务的收入同比减少3.11%。

在竞争加剧、负极材料价格下滑的背景下,龙头企业仍保持较高收入增速,可见负极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而翔丰华的业绩表现有所掉队。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翔丰华2025年上半年负极材料出货量国内排名第十。
盈利水平下滑至历史低位,翔丰华的应收账款却升至高位。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翔丰华的应收账款为9.03亿元,环比第二季度末增长35%,同比增长78.5%,应收账款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应收账款周转率也降至1.42次/年。
今年应收账款的增长或与客户回款变慢有关。今年前三季度,翔丰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3亿元,同比大幅减少75.52%,且与同期营收(11.31亿元)差距较大。
硅碳负极离大规模量产仍有距离
硅碳负极的理论比容量(约4200 mAh/g)是石墨负极(372 mAh/g)的10倍以上,更适合高能量电池,如固态电池。
通过纳米硅与多孔碳复合,硅碳负极电池实际克容量可达 400~700mAh/g,尽管实际应用容量仍远低于理论值,但也能使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20%~30%。
硅碳负极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充放电时体积膨胀巨大(可达300%),导致颗粒粉化、结构破坏,循环寿命较短。目前产学界均在攻克该技术难题,如通过材料纳米化、与碳基质复合(如碳包覆)以及开发多孔碳骨架等方法来缓冲膨胀应力。
硅碳负极已在消费电子端(如手机)逐渐普及,如不少新手机电池已应用硅碳负极,使主流手机的电池容量从去年的4000~6000mAh区间,快速提升至7000~8000mAh,甚至出现了10000mAh以上的概念机。
而在空间更大的动力电池领域,受限于技术难度及高成本,硅碳负极仍未普及,只在一些高端车型电池上应用,如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蔚来150kWh电池包、智己L6半固态电池等。不过众多企业均在积极研发和导入相关技术。
负极企业也在积极布局硅碳负极,如贝特瑞、璞泰来、天目先导、碳一新能源等,翔丰华也不例外。半年报显示,翔丰华已涉及硅碳负极、硬碳负极、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领域,并具备了产业化基本条件。
在投资者调研公告中,翔丰华表示,公司储备有硅碳负极、硅氧负极材料生产技术,可适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产品已移交电池厂商进行客户测试,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
对于何时能大规模量产,翔丰华向时代商业研究院表示,目前硅碳负极实验室已有生产,也有一些客户订单,但大规模量产方面仍需产线规划,尚不方便透露。
考虑到翔丰华目前尚无公开的硅碳负极产能规划,预计离大规模量产仍有不小的距离,短期内难以贡献业绩。
客户资源方面,翔丰华已与清陶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在固态/半固态电池高比容负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供应等方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清陶能源是国内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翔丰华此前便一直为其批量供应石墨负极材料,而对于硅碳负极材料,双方正在进行配套中试。
总结:业绩表现掉队,回款风险需警惕
今年负极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尽管负极价格降至低位,但行业头部企业仍保持较高的收入增速,翔丰华的业绩表现与头部企业存在差距,有所掉队。
“应收账款”逆势增长、“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远低于营收也预示着翔丰华在销售回款方面的风险。
翔丰华的硅碳负极潜力巨大,并计划在2025年小批量试产,产品已获得固态电池领军企业清陶能源的背书,但短期内预计仍难以扭转业绩颓势。
(全文2053字)
7月11日晚,元道通信(301139.SZ)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年报等信息披露文件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等违法行为,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元道通信提示,...
“多事之夏” 比音勒芬曾占领中年男性的衣柜近20年。 比音勒芬创立于2003年,上市于2016年。2016-2023年,其营收平均增速为21.7%,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速高达29.3%。在2018年,其...
6月1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显示,江西银行(1916.HK)吉安分行因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违规处理银承垫款、虚列费用,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安监管分局罚款12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给予警告并...
作为上市人身险企之一,阳光人寿近来的表现可谓是喜忧参半。2024年,实现保费利润的“双增长”。然而,业绩丰收的背景下,亦有不少问题浮出水面。比如,红利实现率最低至25%,远低于消费者预期。步入202...
医美巨头的“自救之路”。 剧变 “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的内部风暴还在继续。 时间回到今年3月,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发表的内部讲话传得到处都是,赵燕直接放狠话: 今年公司已开始了刮骨疗毒,...
《金证研》北方资本中心 含章DL/作者 廉贞 映蔚/风控 2025年上半年,白酒生产行业整体营收与利润规模延续扩张趋势,但增速较2024年同期有所放缓。除此之外,行业内企业库存压力高企与价格倒挂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