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发不小震动。
表面上,工信部下场规范车门把手的行为,只是一次技术修正,但实际上却是在“剑指”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黑科技”。而从厂商到消费者,都应该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一次理性发问:那些被一个个高级词汇包装的“新概念”,是否真的对用户产生足够价值?
如果把叙事话术说得再宏观一些,除了技术细节之外,自2012年政策驱动新能源赛道爆发以来,这场“造车运动”曾以“颠覆传统”之名,催生出无数概念炒作与资本游戏。如今,随着市场渗透率突破50%,企业淘汰赛加速,新能源汽车终于要从“人傻钱多”的草莽时代中抽身,迈向真正靠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说话的成熟阶段,回归汽车产业本质:安全、务实与长期主义。
混乱创新按下“暂停键”
针对汽车门把手修订国标技术要求这件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期小米汽车安徽高速事件。
两个月前,一辆小米SU7发生安徽高速上碰撞事故并起火,事故造成3人死亡。有声音称事发后小米汽车“车门锁死无法打开”,将电动汽车门把手推上风口浪尖。但其实,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的隐藏式门把手,已经不是第一次陷入舆论漩涡。
2024年4月26日,一辆问界M7车辆在山西运城发生交通事故,司乘3人遇难。事故发生后,车门同样无法通过门把手打开;2022年,广西贵港一辆雷克萨斯LM碰撞后车门锁死,救援人员被迫破窗;2019年,美国一名男子驾驶特斯拉Model S出现交通事故,救援人员试图打开车门时遭遇阻碍,最终车内起火,造成人员伤亡。特斯拉也因此被诉至法庭,成为全球首例因隐藏式车门把手导致车内人员死亡的案例。
隐藏式门把手被设计出来的初衷,一个是为了好看,另一个是为了“减少风阻”。但是抛开主观上的审美差异,靠一个门把手减少的风阻有多大?对于普通车主而言意义何在?对此,长城汽车魏建军曾毫不客气地指出,门把手对风阻的减少可以“忽略不计”。
在新能源汽车中,华而不实的技术和功能还有很多。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直言:“很多炫酷的功能,实用性不强,风险较大。”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车载大屏的泛滥。
过去几年里,大屏成为座舱数字化程度的“脸面”之一,在12英寸到17英寸的中控大屏之外,现在还有37寸甚至是45寸的“带鱼屏”。但是,取消了实体按键的大屏,并没有带来更便捷的操作和安全提升。各项功能隐藏在一级一级菜单之中,尤其是在语音识别并不成熟之际,车主驾驶之余还要扭过头不断点击大屏,危险程度不亚于边开车边发微信。
2020年,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TRL)发布了一项研究,指出使用触屏操作CarPlay和Android Auto等交互系统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比正常驾驶多出53%至57%,高于酒驾和毒驾。
此外,还有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不断消费着车主耐心。扒去高深莫测的名词外衣之后,这些技术创新价值几何,都值得考量。比如,最近小米SU7 Ultra就因为碳纤维挖孔前机盖遭遇公关危机。
根据媒体报道,一些选装了4.2万元碳纤维机盖的小米SU7 Ultra车主认为,小米汽车此前曾宣传过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的“赛车级碳纤维”“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能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等功能,但实际上除了双风道前舱盖外观,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模一样。不少消费者质疑其虚假宣传,要求退车或重新定车。
再比如,几乎每个新能源厂商都在不遗余力宣传的智能驾驶,实际上大部分仍然属于L2级辅助驾驶,使用过程中仍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驾驶,与自动驾驶还相去甚远。如今为了响应监管要求,才纷纷“改口”为辅助驾驶。
包括智能座舱、原地掉头等“创新功能”之所以会出现,一定程度上也与各家厂商为了吸引眼球,在实际需求之外制造噱头有关。
如今,工信部对车门把手的规范,或将成为行业回归理性的转折点——未来技术必须经受国家标准的严苛检验,而非仅凭营销话术收割市场。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到大浪淘沙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
大浪开始淘沙
2012年,中国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战略方向是纯电动汽车。在电动化浪潮汹涌之际,各方势力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争相入场。
在企查查以“汽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5月12日共有2700万条搜索结果。其中,成立于2012年到2022年的企业数量高达1180万家,占比超过43%。
十年间跑马圈地者,有车圈传统厂商,也有入局的新兴势力。有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也不乏成名已久的大佬。资本狂热下,人头攒动,PPT飞舞,催生了无数荒诞场景。
2014年,贾跃亭创立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 FF)。他以“移动互联网终端”概念包装首款车型FF 91,仅凭借57页融资PPT,就成功吸引恒大集团投资8亿美元(后因纠纷终止),并于2021年借壳上市募资10亿美元,甚至中东资本也在2023年入局。然而时至今日,这款车的交付数量仍未超过20台。
2016年,台湾商人沈玮在江西赣州创立昶洧汽车。但自始至终,该公司从未对外披露任何产线建设、技术研发、车辆制造等具体信息,甚至有一段时间公司完全没有流水。公司台湾总部全部收入,居然来自旗下一家面馆。即便是这样,昶洧汽车居然前后融资了超过10亿元。
投资法拉第未果后,许家印决定自己造车。2019年,恒大宣布“3-5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仅仅两年后的上海车展上,恒大的恒驰汽车就已有9款车型亮相。恒大汽车市值一度冲上7000亿港元,甚至超越了比亚迪。但是随着恒大暴雷,恒驰汽车原形毕露,烧钱已经超过千亿,销量也仅仅停留在一千台左右。
PPT画出的“大饼”或许能一时爽口,可缺乏实业支撑的泡沫迟早会失去彩色。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车研究报告》显示,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超过7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四成,市场渗透率连续多月保持在50%以上。然而,在这股增长浪潮中,数十家车企在“血海”中被淘汰,裁员人数高达10万,400多家企业在过去六年中消失……
尤其是在补贴潮水褪去之后,新能源车企开启贴身肉搏战。缺乏产品力的车企又被市场进行了一波“清洗”。
曾经,高合汽车被称为“国产新能源豪车”,但定价过高、产品力不足,导致销量低迷。最终负债157亿元,进入破产重组。
文丨郭小兴 詹詹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新商悟 (本文约为1400字) 2025年,原本是被车企寄予厚望的“智驾元年”,却被意外事故推向“信任危机”与“监管重构”的转折点——从资本市场到消费者认知,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