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微博,意外牵出一桩空调行业罗生门。
8月15日,有博主援引奥维云网数据称小米空调7月线上份额反超格力,小米公关部王化、总裁卢伟冰相继转发表态,随后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反驳此事,并称数据不实,查询结果仍显示格力保持领先。
紧接着,原博主“@晓春哥XCG”又发文回应称,此事源于奥维云网更改了数据罗盘的统计口径,“当时不少同行都看到并截图留存,不存在编造数据的情况。”
几方隔空交锋过后,事件的真相已愈发扑朔迷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跨界到空调行业中的小米,已成长为传统厂商们的心腹大患。
而类似的事情,正在多个行业中上演,且主角都是小米。
8月19日晚间,小米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期内营收达到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对于两项核心财务数据的大涨,业界可能并不会过多关心,因为从去年一季度算起,“小米史上最强财报”的名头,已经实现了连续6个季度的刷新。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小米在非核心业务下的经营情况。以大家电行业为例,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期内空调、洗衣机、冰箱三大类产品出货量分别增长60%、25%和45%。
如果说家电行业还不够体现小米的“跨界作战”能力,再来看看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数据:期内相关收入达到212亿元,毛利率提升至26.4%,远超市场预期的23.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小米汽车业务的经营面亏损已收窄至3亿元,预计在下半年可实现单季盈利。
这意味着,理论上小米有望在首款汽车上市的一年半后,即实现“扭亏为盈”。 哪怕回溯早年“造车大忽悠”频出的时期,这样快的盈利节奏恐怕都不会被写在PPT里。
不过还是要说,小米在上个季度也并非是全面无短板。
受智能手机行业的低迷影响,该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55亿元,同比下滑2.1%。尽管在二季度,小米是国内市场中唯一出货量正增长的厂商,但这家誓要冲击高端的公司,眼下似乎无法避免地陷入“保量”or“保价”的抉择。
大争之世,“爆品模式”再验证
今年第二季度,“618大促”节点叠加国补政策,让消费电子行业的竞争大有头破血流之势。
但结合财报及行业数据来看,小米无疑是赚得最盆满钵满的那个。
首先是“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在小米的业务架构中,该板块覆盖的品类非常繁杂,包括可穿戴产品、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大家电等。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该板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4.7%至387亿元。拆开来看,可穿戴产品同比增长70.9%,主要得益于智能手表、手环的出货量增长;平板电脑收入同比增加41.4%,核心原因应该是搭载自研玄戒O1芯片的Pad 7 Pro系列对ASP产生大幅提振。
如果说这两条赛道尚属小米的“强势领域”,那么大家电66.2%的营收增长实属出人意料。
在多点开花的背景下,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在集团总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3.4%,已大有与智能手机业务平分秋色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承压的背景下,“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的毛利率达到22.5%。作为对比,在小米全面进军白电市场的2018年,这个数字仅为9.4%。
过去几年,小米是如何将跨界领域化为新的增长极?结合本季度财报,我们以空调市场为切口讨论下这个问题。
在《雷军创业思考》一书中,雷军曾详细解答过他所推崇的“爆品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力出一孔”,即在一个行业中集中资源打造1-2款现象级爆品破局。
带入到空调行业中,小米在今年6月发布“米家空调Pro”后,在渠道侧的资源便全部投入到这款产品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反复强化用户认知,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快速摊平运营成本。
这种打法对于动辄季度更新40-50个SKU的传统家电厂商来说,很难应对。从行业数据来看,二季度国内空调出货量为14.2%,而小米则以60%的增长一骑绝尘。
在“单品突破”的同时,小米也在积极推动“生态联动”。对于消费者,尤其是追求家居智能化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生态上的统一性让“硬装结束,雷军进场”成为共识,即使不是小米手机的用户,在家电选择上也会更加青睐这个品牌。
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根据小米二季度财报,拥有五件及以上链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为2050万,同比增长为26.8%。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该项数据被纳入财报公布信息以来,从未出现过负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国内的消费电子厂商中,可能只有小米将“生态”的概念真正转化为“用户粘性”。
2025年二季度,国内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情况,数据来源:IDC
而提到“爆品模式”,那就不得不说下小米智能汽车在本季度的高光。
6月,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发布后,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推动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收入暴增233.9%,达到213亿元。
同一时期,小米也在努力地缩减成本,比如启用多供应商策略获得更多议价权、优化生产流程等。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对比收入暴增233.9%,期内销售成本增长为190.3%。
两者叠加,小米智能汽车业务在今年2季度的毛利率达到不可思议的26.4%。横向对比下,零跑、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在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14.1%、20.5%、15.6%。
在前年二季度,行业内有关小米汽车的讨论都是,“造车会不会把小米现金流抽干”,去年二季度,围绕小米汽车的话题都是“卖出一辆赔上45000元”,而到了本季度,小米汽车反哺公司的时刻似乎即将到来。
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未来手机业务长期承压,小米智能汽车也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保价”还是“保量”,这是个问题
相比于在汽车、IoT及大家电市场的“通杀”,小米本季度在手机市场的日子并不算好过。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营收降低2.1%至455.2亿元,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的增长。
实际上,从行业来看,小米在本季度的表现并不差,甚至是比较出彩的。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的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大陆手机市场出货量为6886万台,同比下降4.1%。其中,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的同比增幅分别为-3.4%、-10.1%、-5.0%、3.4%、-1.3%。
厂商 出货量(百万台) 市场份额 同比增幅 华为 12.5 18.1% -3.4% vivo 11.9 17.3% -10.1% OPPO 10.7 15.5% -5.0% 小米 10.4 15.2% 3.4% 苹果 9.6 13.9% -1.3% 其他 13.7 19.9% -5.6%
这次市场的回冷超出了大部分从业者的预料。此前,结合IDC、Canalys、群智咨询等多家调研机构给出的预测,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应该能达到1.5%-4.5%的增长幅度。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二。
首先是在本轮大范围“国补”前,国内各地区围绕“消费券”和“以旧换新”的活动已推广多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了消费者的换机需求,因此二季度市场反响并不强烈。其次,近年来的智能手机产品中,大部分均已接近“水桶机”的概念,导致用户换机周期已拉长至33个月,进一步抑制市场新增需求。
在此背景下,小米选择了阶段性的“保量”策略。比如在“618大促”期间,作为Redmi系列的主力机型,K80的起售价格从发布时的2499元直接被拉到1600元价位档(叠加国补)。
此般“护盘”操作下,小米成为了二季度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内厂商,但智能手机的ASP同比下降2.6%,为1073.2元。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毛利率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为11.5%。
这让小米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小米近年来针对智能手机业务主推高端化,并且卓有成效。比如从本季度来看,小米在国内市场4000-5000元价格段的市场率排名第一,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至24.7%;在5000-6000元价格段市场占有率提升6.5个百分点至15.4%。
另一方面,想要在市场低迷期护住大盘,就不得不对中端机型及入门机型进一步降低价格,以维持市场占有率,而这又会抵消掉旗舰机型的毛利率及ASP。
在2023年的年度演讲上,彼时雷军曾表示“冲击高端”是小米的生死战,而从阶段性结果来看,小米仿佛陷入“成了,又没完全成”的局面。
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小米只能保持这种比较“拧巴”的状态,“保价”还是“保量”对于小米来说不是一个单选题。
一方面,小米对于冲击高端的态度非常坚决。这从两点上可以看出,首先小米在今年积极推动自研芯片的落地,而且据笔者所知,在玄戒O1尚未回片的时候,小米研发团队就已经开始了玄戒O2的研发工作;其次在“人车家生态”格局下,考虑到小米汽车超过25万的ASP,高端智能手机阵地绝对不能缺位。
与此同时,至少到2026年底,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都将处于上升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丢失,必将被外界无限放大,因此小米也需要继续用中端、入门机型在价格战中血拼。
想要彻底扭转这个局面,或许只能静待智能手机行业回暖。
但笔者认为,短期内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恐怕很难再热。这里有个比较有趣的数据是,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的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激活量排名第一,但出货量仅排名第三。
除了不同机构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外,还有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其他厂商线下渠道占比较高,而这部分渠道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库存积压情况,如果三季度行业继续出现激活量与出货量的背离,智能手机行业或不容乐观。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13676.html?f=wyxwapp
8月19日晚,泡泡玛特发布2025年半年报。财报显示,泡泡玛特在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毛利率高达70.3%,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实现47....
芯片架构供应商Arm Holdings美股周三盘后公布财报显示,该公司上季度业绩略逊分析师预期。首席执行官Rene Haas表示,公司正投资开发自有芯片,这标志着其商业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消息传出后,...
拼多多一季度交出一份让业界震惊的财报。 5月27日,拼多多发布2025年Q1财报,营收956.7亿元,同比增长10.21%,低于市场预期的1016亿元;上一年同期增速高达103.66%,增速下滑明显...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梦得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苹果实现营收940.3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较上年同期的857.77亿美元增长10%;净利润为234.34亿美元,较上...
4月27日晚间,泸州老窖披露了2024年财报,尽管营收净利双双增长,但远远未达到预定的目标。 2024年,泸州老窖实现营业收入 311.96 亿元,同比增长 3.19%;实现归母净利润 134.73...
近日,特斯拉 (TSLA) 发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如果只看表面数据,这无疑是一份令多头失望的答卷: 数据公布后,市场的即时反应充满了悲观情绪。然而,在信息洪流中,仅仅跟随市场情绪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