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寒王”

客服微996438433天前财经知识7

国产替代的浪潮中,寒武纪看似偶然,又有诸多必然。我们聚焦“国产替代浪潮中的隐形冠军”,也是在聚焦那些在细分赛道扎根深耕的硬科技企业。

它们中,有的借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业绩跃迁,成为产业自主的攻坚尖兵;有的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重塑中,印证了硬科技从研发投入到价值兑现的逻辑,成为科技牛市的核心标的。通过这些典型样本研究,拆解中国科技企业从技术攻坚到资本突围的破局与成长,也为市场读懂硬科技的长期价值提供参照。

王座易位。

8月27日13时37分许,A股交易时段迎来历史性一刻——寒武纪盘中股价攀升至1462元/股,单日涨幅高达10.01%,同一时间超越贵州茅台1460.93元/股的股价,成为当时A股市场股价最高的个股。

月K线显示,截至目前寒武纪的单月涨幅已达93.39%,在半导体行业板块中以5740.18亿元的市值仅次于中芯国际的8106.92亿元稳居次席。投资者对科技股的估值认知在这个流火的季节被“寒王”一次又一次刷新。

五年前的7月,顶着“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名号的寒武纪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64.39元/股,上市首日便大涨超200%,盘中市值一度破千亿。但在行业周期与研发投入的压力下,“寒王”也曾陷入估值泡沫的质疑,2022年年中股价一度触底,跌落至46.59元/股的历史低点。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AI芯片赛道具有“高研发投入、长周期兑现”的硬科技本质,短期业绩波动与股价调整是技术攻坚期的正常现象,不能简单等同于“估值泡沫”。彼时市场的争议更多是对硬科技“研发—落地”周期的认知偏差,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政策推进,技术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动能几乎是必然。

_寒王是00后吗_时寒冰资源为王时代

跨越三年的估值重塑

这种必然性,正被“寒王”兑现。

从历史低点到股价巅峰,寒武纪经历了一场跨越三年的估值重塑,硬科技从研发到落地的周期相对缓慢,一度让资本市场失去耐心,但随着寒武纪在2024年四季度实现单季度归母净利转正、2025年半年报业绩进一步飘红,错位的产业节奏市场预期终于达成深度匹配。

业绩爆发成为估值重构的核心引擎。半年报显示,寒武纪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7.82%;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实现规模化盈利,在数据层面印证了业内人士对于“技术价值转化为业绩动能”的判断,也触发资本市场对其“摘U”的强烈预期。根据科创板规则,若公司在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实现盈利,股票简称中的“-U”标识将被摘除。

东海证券研报预测,寒武纪2025年归母净利润可达15.95亿元,远超盈利门槛,“摘U”基本无悬念。该机构指出,作为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标的,寒武纪当前最大的增长动能来自云端产品线的大幅放量,而思元系列芯片正是这一动能的直接载体:一方面,受益于国内互联网、金融、交通等产业AI算力需求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依托国产替代加速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产品在客户端的订单落地速度显著加快,双重驱动下有望持续带动公司营收高增与归母净利润的稳定盈利。

基于这一逻辑,东海证券对寒武纪给出明确业绩预测:2025—2027年,寒武纪营收将分别达84.43亿元、161.71亿元、251.04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依次为618.91%、91.52%、55.25%;归母净利润同步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15.95亿元、38.6亿元、69.1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2.69%、141.96%、79.09%,持续盈利的趋势清晰可见。

从资本市场估值视角看,这样的业绩增速与估值水平形成了显著的性价比。据研报测算,2025—2027年,寒武纪对应PE分别为153倍、63倍、35倍,PS分别为29倍、15倍、10倍,这一估值水平显著低于海光信息、龙芯中科、景嘉微、瑞芯微等可比公司的2025年预期平均水平(平均PE为583倍,PS为39.96倍)。高增速支撑下,寒武纪的估值不仅未透支长期潜力,反而凸显出性价比优势,成为资本市场配置硬科技资产的重要选择。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国产芯片企业走向产品和营收的规模化落地,标志着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且将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寒武纪思元系列芯片的量产,不仅自身实现了从研发到盈利的跨越,也为产业链同步带来了机遇,而这又将在性能提升与生态建设上反哺核心企业的优势。

现阶段,寒武纪已然步入资本市场认可、业绩持续正增长的收获期——从前期研发攻坚期的估值波动,到如今依托规模化盈利实现估值重构,其成长路径完整印证了硬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落地—业绩兑现—价值重估”的核心逻辑。

算力需求的“不可逆爆发”

高盛最新研报显示,已将寒武纪目标价从1223元上调50%至1835元,核心逻辑直指三大时代红利:其一,中国云计算资本开支显著提高。以腾讯为例,2025年二季度的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9%,云厂商对AI基础设施的加码,直接扩大了AI芯片需求。其二,客户出于关税不确定性与数据安全考量,加速芯片平台多样化布局,降低单一供应商依赖,而寒武纪的思元系列芯片与DeepSeek等模型的适配能力(2025年8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宣布其通过DeepSeek兼容性测试),恰好契合这一需求。其三,公司持续增大的研发投入,既推动芯片技术迭代,也为更高AI芯片出货量奠定基础——高盛因此将2025—2027年公司净利润预测分别上调59%、28%、29%,以反映出货量增长带来的业绩增量。

AI正从实验室概念走向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算力成了眼下与水电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科技行业正迎来一场以“国产算力自主”为核心的红利浪潮。寒武纪的崛起,踩准了AI算力需求井喷与国产替代加速两大时代红利的交会点,成为这场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弄潮儿。

从行业大趋势看,算力需求的爆发已进入“不可逆”阶段。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先进计算暨算力发展指数蓝皮书(2024年)》,2023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为1397EFlops,增速达54%,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算力规模仍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至2030年全球算力将超过16ZFlops(ZFlops为EFlops的1000倍),其中智能算力占比将超过90%(按AI服务器算力总量估算)。

数据背后,是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制造业企业对AI大模型训练、推理的常态化需求。第一上海证券研报指出,北美云厂商2024年资本开支超3000亿美元,国内字节、阿里等企业2025年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突破3000亿元,主要就是受AI投资的带动,而算力的核心载体正是芯片。

自2021年思元290和思元370发布以来,寒武纪的高算力产品已在包括阿里、百度、字节、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受到广泛测试和量产落地。同时,公司的产品也在运营商、金融、交通、能源等行业取得项目落地进展。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国产芯片行业已从单纯的技术追赶转向兼有生态竞争,企业们正在构建的是从硬件到应用再到生态的完整闭环。

相关文章

长石资本:硬科技三期基金三关7.28亿,Founders’ Fund模式实现超50% IPO命中率

长石资本:硬科技三期基金三关7.28亿,Founders’ Fund模式实现超50% IPO命中率

当前一级市场募资环境持续承压,机构面临的挑战并非源于资金供给不足,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构建兼具稳定性与产业协同效应的LP结构:既要满足国资LP的合规与返投要求,又需平衡金融机构对DPI的严苛考核,同时吸...

投后期又香了

投后期又香了

投资后期的资金开始活跃了。 一切从港股IPO火热说起。2025年以来,香港新股集资额超过76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7倍,并已达到去年全年新股集资总额接近九成。其中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新消费行业,尤其...

科创50如何解码硬科技的“核心资产”与“风向标”?

科创50如何解码硬科技的“核心资产”与“风向标”?

《金证研》启明/作者 2025年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本次意见的内容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引导长期资本进入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定下了基调,...

芝麻开门,中概股逆流潮来了

芝麻开门,中概股逆流潮来了

如何破坏热衷关税战的美国政客心情?试试聊聊中企赴美上市,这或能让不可一世的表情变得复杂。 4月的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钟声为中国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敲响——4.11亿美元的募资额,不仅创下中国消费类企业海...

首关26.17亿,今天,这家VC募集了一只新基金

首关26.17亿,今天,这家VC募集了一只新基金

在一级市场募资端呈现复杂多变之时,一家早期VC机构迎来了好消息。 7月16日,投中网获悉,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先导创业”)正式完成首关,规模26.17亿元。 这家早期机构,何以缔造一只...

清华博士卖房造机器人,要IPO了

清华博士卖房造机器人,要IPO了

清华博士勇闯港股IPO 作者 |余寒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科技IPO赛道太火热,工业机器人也要来添一把柴了。 投资家网获悉,中国轻工业机器人赛道的明星公司——浙江翼菲智能科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BT8661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