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健 碎叶冬青
编辑|剑书
结婚人数断崖式下跌,连锁反应比想象得更加剧烈。
这两天,“多地宣布发钱奖励结婚”的消息,连续冲上热搜。地方各显神通,催生娃的时代到了。
比起之前“意思意思”的1000元红包、1500元奖励金等方式,最近最猛的“催生奖”浮出水面——又是广东“土豪”出手了,广州市白云区龙归街道南岭村直接推出“现金+落户+股份”综合奖励模式:
自2025年1月起,南岭村正式施行《初婚奖励实施方案(试行)》。根据《方案》,双方或一方为南岭村户籍股东成员的初婚夫妇,婚姻关系至少保持1年,凭合法结婚证即可申领2万元一次性奖励。如果新人双方均为南岭村户籍股东成员,则共计可申领4万元奖励。
4月23日,南岭村再添“生育补助方案”,明确夫妻一方为南岭村户籍股东成员的,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别可获得1万元、2万元、3万元的奖励。
这意味着,符合相关条件的家庭,若一路升级完成“结婚+生育”,累计最高能领取10万元的丰厚奖励。
为什么结婚这件事,越来越着急,地方不惜重奖也要扭转结婚生育意愿?
为什么生育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成了关键的“国之大事”?
婚姻大变局背后,是社会转型的潮水汹涌,一系列意外的事,正在接连发生。
不久前,国办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明确要求:
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信号,说明结婚、生育这件事,已经上升到“一把手工程”,国家急了,力度前所未有。
为什么着急?
最新的数据是,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创下近40年来新低,同比下跌高达20.5%。
“断崖式”下跌,显示出形势迫切。其跌幅比去年前三季度(16.6%)、上半年(12.7%)进一步扩大,信号强烈。
仔细看看数据,对比巅峰期的2013年,短短11年时间,中国人的结婚对数足足下降了54.7%。
这是真正影响中国未来20年的大事,与就业、养老、消费等密切相关,极为重要。
为了改善婚育环境,各地“八仙过海”,纷纷出招。第一招,就是发钱。
山西吕梁的政策是,从2025年1月1日起,在该市登记结婚(双方均为初次登记)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的奖励,在婚姻登记窗口直接领取。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则在2023年4月就推出13条优化生育政策,包含为每对在当地登记结婚的夫妇提供价值1000元的礼包;同年8月,浙江衢州市常山县宣布,对在当地初次登记结婚且女方年龄在25周岁及以下(至少一方为常山户籍)的夫妇,给予1000元奖励。
不过,比起广州白云南岭村的做法,这样的奖励力度,只能说是“毛毛雨”。
接下来,各地可能要在结婚补贴上,开始比学赶超了。
第二招,则是拼命减少结婚的障碍,比如江西就推广“低彩礼”“零彩礼”,移风易俗,誓要把阻碍结婚的“彩礼问题”打下来。
最近山西大同的“订婚强奸案”为何要判处强奸成立,原因有很多,违背女性意愿是最重要的,但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背景就是:
国家不希望彩礼成为结婚的障碍,要把彩礼的意义,尽可能淡化,性质上向赠与靠拢。
江西的全南县,就在这方面狠下苦功,全县把妇联主席、村支书、德高望重人士组织起来,变成“喜事管家”,对本村办喜事的嫁娶礼金、桌数、办事天数、待客范围、程序流程等制定具体标准,纳入村规民约。一旦发现“高价彩礼”,还要进行劝导。
据说,这样一来,全南县嫁娶费用平均下降2.8万元,“低彩礼、零彩礼”家庭明显增加,占比高达73%。境内瑶族村低(零)彩礼比例更是高达90%,彩礼几乎被消灭了。
第三招,则是营造更好的结婚氛围,特别是拼命放婚假。
最近几年,全国已经有26省份宣布“延长婚假”。前不久,#山西明确婚假30天#的消息冲上热搜。甘肃的婚假也达到了30天。
紧随其后的是新疆、黑龙江、河南,分别达到23天、25天、28天,也相当不错了。
大部分省份的婚假,都已经延长到了10天以上,福建、青海、吉林、重庆等婚假是15天。浙江、安徽、江苏、海南、贵州等省份是13天。
在陕西和宁夏,登记前参加婚检的新人,婚假最多也可以到13天。
另外,北京、上海、天津、辽宁、西藏的婚假都是10天。
现在,最“头铁”的省份还剩下这几个,依然坚持执行3天的婚假: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对此,当地网友早已怨气冲天,狠狠破防了。
有个在广东河南网友,生动展现了什么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河南老家的朋友婚假一个月,去马尔代夫和日本旅游,回来假期还有剩。自己3天婚假凑上周末,也就跟老公回了趟他家,时间紧紧巴巴。
以至于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增加广东婚假的天数,3天实在太少了。
一般来说,越是生育率高的省份,生育待遇相对就差一点。像广东的出生人口、结婚人数,那都是全国第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东真的是“为国结婚生娃”,贡献巨大,却休着最短的假,实在有些不合理。
该考虑改变一下政策了。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结婚趋势呈现先升后降的过程:
在2011-2014年的最高峰,每年结婚人数都超过1300万对,但到2022年已经不足700万。
这是时代变化,扭转趋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
结婚人数的持续下降,真的已经到了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候。
过去一谈到年轻人不结婚,很多人总说“房价太高”“丈母娘要求高”,现在2024年房价都已经跌回2016年的水平了,结婚人数呢?
直接“腰斩”,完全没有回暖的意思。可见,不要什么都怪到房价头上,“房价影响结婚”未必成立。
结婚率变化的主要原因,首先还是人口结构带来的影响。毕竟,曾经的两波铺天盖地的“婴儿潮”,已经逐渐转化为“老人潮”。
看看下面这张图,就可以清晰感受到正在消退的“人口冲击波”:
1997年是最后一个超过2000万新生儿的年份,这批“孩子”如今也已接近30岁了。生育期的尾声,渐行渐近。
可见,结婚人数、新生儿人数的下降,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需要有更大的耐心、更强的力度才能扭转。
其次,经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短期的结婚率有所影响。
这几年经济承压,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连过年拜年都不敢说“财源滚滚”了,怕别人误会。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在收缩,这与2020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结婚数量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性别失衡、学历结构变化等,也限制着结婚意愿的提升。
有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20年,30-44岁未婚女性的比例,从0.8%上升到 5.6%,足足增加了6倍之多。而同年龄段未婚男性的比例,也从 5.5%上升到 12.7%。高学历女性难以找到“适配”伴侣,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从经济社会的稳定安宁、长远发展来看,婚姻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全民福祉。
当生育问题上升到“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时候,说明形势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开动脑筋,想出更多好办法,让结婚回归喜悦亲密、生育找回天伦之乐。
从根本上来说,一定要真正为年轻人考虑,设身处地解决一个个难点堵点,打通障碍,才是长远之道。
鼓励结婚,依然路漫漫。
顶端新闻正在谋划新一轮组织变革。近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顶端新闻召开中层会议,董事长关国锋在会上作动员讲话,明确提出下一步战略目标与行动方向。 《传媒见闻》根据“观媒”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讲话全文,梳理...
在中国手机市场上,魅族可以说是一家非常特殊的公司,说起名字基本上手机的老玩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说起最近的表现却让人有些唏嘘感叹,不过就在最近魅族启动了一系列的大动作,重大组织调整,将营销服务中心...
红星资本局5月28日消息,5月27日晚间,“粽子第一股”五芳斋(603237.SH)公告称,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及增进股东了解,公司决定向截至2025年4月28日登记在册的持有公司股份1000股(含)以...
天茂集团的麾下有着业内知名的国华人寿和华瑞保险,而它的背后是颇具传奇色彩的投资大佬——刘益谦! 这位在二级市场上挣得百亿身家的投资大佬,身上有诸多标签,法人股大王、收藏大佬、资本猎豹、金融巨子等等。...
2024年9月,刚满44岁的蒋凌峰从父亲蒋仁生手中接过年营收529亿的“疫苗之王”时或许没想到,这场看似风光的 “权杖交接”,竟成了智飞生物连续三个季度爆亏的开端。 这“接棒”接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
5月初,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传仅有装饰作用,有车主测试风道后质疑其并不能实现空气导流。而小米汽车最初的宣传是“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采用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