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半年赚6825亿,净息差下降下银行们该向何处去?

客服微996438433天前财经知识12

在此背景下,单纯依赖个人储蓄已难以为继。银行需要将目光转向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其日常经营中产生的大量活期存款具有“低成本、高流动性、稳定性强”的特点,是理想的负债来源。通过加强2B业务,如提供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企业网银、跨境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银行可以深度嵌入企业资金流,锁定其结算账户,从而稳定获取低成本资金。因此,未来银行的竞争将不仅是零售端的“抢客户”,更是对公端的“抢账户”与“抢流水”。

其次,应优化资产结构,将信贷资源向高景气度、高成长性的行业倾斜,以提升资产端的收益率水平。 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扩大信贷规模已难以为继,银行必须追求“有质量的资产投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科技、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和较高的利润率。这些行业虽然风险相对较高,但其长期发展潜力巨大,且往往能接受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银行应主动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这些领域的信贷支持。

例如,在科技金融方面,可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在绿色金融领域,可发行绿色债券、提供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支持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发展;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可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国产替代项目,提供中长期技术改造贷款。通过将贷款投向这些高景气度行业,银行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还能分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实现资产端的“提质增效”。

第三,必须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打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降低对利息收入的过度依赖。 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一流的商业银行其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都超过四成,但是我们的商业银行却普遍依赖存贷利差,提升空间巨大。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银行应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发力:

一是移动支付与数字金融。依托手机银行、APP等平台,拓展支付场景,提升用户活跃度,通过支付结算、账户管理等收取手续费。二是财富管理与理财代销。随着居民财富积累和投资需求上升,银行应发挥其客户基础和渠道优势,大力发展私人银行、家族信托、基金代销、保险代理等业务,赚取管理费和佣金收入。三是票据贴现与贸易融资。在供应链金融中,票据贴现、保理、信用证等业务既能服务实体经济,又能为银行带来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四是投资银行与资产托管。大型银行可依托牌照优势,为企业提供IPO承销、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等投行服务,并大力发展养老金、公募基金等资产托管业务。

通过多元化中间业务布局,银行可以构建“轻资本、高收益”的盈利模式,增强抗周期能力,从而逐渐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_银行净息差收窄_银行净息差收入

第四,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与风控能力,为战略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拓展企业活期存款、优化信贷投放,还是发展中间业务,都离不开强大的科技赋能。银行必须加大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塑业务流程。真正通过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从而在不增加负债成本的前提下改善盈利能力。

从六大行的成绩单中净息差的收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正所谓知易行难,能否真正推动自身的全面转型,还在考验着各家商业银行们。

相关文章

从“对外输出”退守“对内服务”,银行科技子公司十年转身

从“对外输出”退守“对内服务”,银行科技子公司十年转身

在成立4年后,浦发银行科技子公司浦银金科终于正式运作。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2015年兴业数金设立以来,银行科技子公司数量已达到26家。 设立之初,科技子被寄予厚望,既能实现银行业务和科技业...

不再“规模至上”,银行行长纷纷表态“反内卷”

不再“规模至上”,银行行长纷纷表态“反内卷”

近期,“反内卷” 成为银行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议题,一场重塑行业生态的变革正加速推进。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 11 月人民银行《2024 年第三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BT8661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