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账号还发现,工作11年的京东快递员发帖分享自己对工作“很稳定,有成就感”的感受时,评论区都是齐刷刷的大拇指。但是当美团工作9年的骑手分享自己的感受,不愿意为了一两千块钱的羊毛换平台时,评论区却是另外一种画风。
有网友留言“这就是典型的:不是你给老板打工,是老板给了你工作”,还有人说“此时此刻黄世仁在偷笑,他就喜欢这样的杨白劳”,甚至还有评论质疑他发布视频的动机是“拿钱办事”。这一幕,不禁令人联想到粉丝为了守护偶像,冲到其他明星话题词条下面互撕攻击的常规操作。而各种一边倒的评论,也成功吓到了路过的网友,“不知道评论区戾气怎么那么重”。
饭圈营销三要素:开炮、许诺,加拍照
回顾京东此前的几次整顿其他行业的经历,会发现类似的“饭圈现象”并不是偶然,这已经形成一种包含“开炮、许诺、拍照”三要素的营销套路。
2012年,京东、苏宁和国美之间爆发的“价格战”,就是以刘强东在微博向苏宁、国美“开炮”为导火索。当时刘强东通过微博宣布,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零毛利,并给出“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的承诺。这种公开喊话、直接锁定对手的做法,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称得上是简单粗暴、朴实无华。
刘强东开炮之后,很快便引来了对手反击,随着苏宁、国美纷纷下场、宣布应战,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商价格战迅速拉开序幕,而其背后的资本较量也逐渐浮出水面。2012年8月14日晚间,刘强东还通过微博向外界透露,一个京东股东表态称:“我们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你就放心打(价格战)吧,往死里打!”
然而仅仅过了一周多的时间,这场电商价格战便不像宣传的那样愈演愈烈,而是随着各方开始鸣金收兵,宣告“暂停”。后来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京东、苏宁、国美掀起的价格战被网友发现是“光打雷不下雨”“忽悠消费者”,同时被发改委调查认定涉嫌虚构原价、欺诈消费者。
更早之前,京东在2010年“整顿”图书品类时,刘强东也在微博炮轰当当“垄断”,史称“京东当当‘封杀门’”。彼时,刘强东发布微博中称,有用户抱怨京东上的图书只比别家“便宜5%-10%不给力”,于是他当即决定:从12月14日开始,京东的每本书价格都要比竞争对手便宜20%。
后来,鞭牛士在一篇回忆当当网的报道中提到,“京东只有20多万种图书,而当当是60多万种;图书只是京东的副业,却是当当的主业。所以打起价格战来,当当的成本将数倍于京东。”
对照“历史的车轮”再回看当下外卖市场上演的“三国杀”,恐怕网友们也不得不感叹一声剧情雷同。只不过,今时的舆论场不同往日,东哥尝到了饭圈造神的甜头,没看到背后有多少代价。
4月21日,京东先是用一封《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细数外卖行业“六宗罪”,甚至援引友商平台多日前已辟谣过的信息进行二次传谣。虽然信中并未直接点名竞争对手平台,但在外卖行业已经极为稳定的市场格局下,也和直接“报身份证”没什么差别了。这一招虚空索敌和拉踩碰瓷,也和饭圈如出一辙。
随后,在竞争对手平台高管发出4点回应后,刘强东“不要打口仗”的内部聊天记录通过京东集团新闻发言人齐珊珊的朋友圈流出,并且他在聊天中还表示:要是有空就赶紧去加入“小哥应急小组”,看看有没有外卖或者快递兄弟在大风中遇到困难的!或者去参与出口受阻企业的采购小组工作,尽快给他们提供帮助。
这波高度疑似自导自演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在利用承诺口号吸引舆论关注,把好感度拉满。
理论上来说,大厂商战往往集中在业务层面,所以想要长期维持舆论热度并不容易,但京东每逢商战却总能另辟蹊径通过各种现场实况内容收割流量。
2014年,京东上市后的首个“618”大促期间,刘强东就曾身穿工服,骑着电三轮给用户送快递,还留下了一张经典照片——这次事件经常被解读为京东重视物流服务和一线员工体验的标志。
再后来,刘强东假扮新员工,下基层“卧底”到仓库工作的一条视频在网络疯传,视频里刘强东因为干活太慢被其他员工嫌弃,还被女员工认出。有意思的是,这条充满“综艺感”的视频被一些网友指出是摆拍、有作秀的痕迹,毕竟新员工入职还带了个摄像师全程记录,这种待遇也不是普通员工可以有的。
外卖大战开战时,也出现了熟悉的现场实况内容。刘强东亲自给用户送外卖的合影传遍网络,宴请外卖骑手吃火锅的4分钟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被多次转发。“巧合”的是,现场还出现了身穿竞对平台工服的外卖骑手,而且不多不少恰好两位。
而当聊天截图、用户合影和4分钟讲话视频里的“巧合”,搭配戏剧性的新闻内容成为网络媒体的优质素材,也为京东外卖在社交媒体上的二次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物料。
据不完全统计,仅4月21日-25日,就有25个与京东或刘强东相关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其中包括“刘强东和外卖骑手喝酒被赞接地气”“刘强东请吃火锅说没有规矩想喝就喝”等。
“饭圈营销”耽误了谁?
互联网时代,打造创始人IP为品牌营销赋能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将商战从市场扩展到舆论场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过度营销会对企业、行业和个人带来不良影响。
2017年,阿里遭受大量“黑稿”抨击的事件曾在网上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彼时有微博用户爆料,该事件与一个名为“701”的项目有关。而百度百科显示,701项目是指由京东直接指挥并提供资金,指令北京沃来公关公司及其控制人陈战锋购买公民身份信息,注册大量网络账号用于发布网帖并扩散,并明确约定账号权属归京东的项目。
阿里巴巴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在2017年11月30日公开发布的《给“701谣言攻击总计划”组织者的三句话》中提到,“打倒搞臭阿里巴巴,并不能‘对京东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马云在2017年12月5日接受新京报的专访时,也提到背后有人操纵,且明确要求必须写稿,必须P出他和某位劣迹艺人在一起的照片。同时马云也表示:“不要打嘴仗,不要为了阿里而做这件事,我们觉得这是个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701项目”是否存在,以及该项目是否由京东方面策划,并没有在法律层面盖棺定论。而眼下的外卖大战也还没有达到“黑公关”的程度,但是一些营销动作已经跑偏或者说是对舆论产生负面影响。
千瓜数据显示,仅仅是在小红书平台上,京东从今年2月开始加大投入,3月份的预估投放费用高达3273.87万元,较前一个月的874.30万元增加了274%,位居商业笔记榜第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京东的投放可能过于“饱和”了。
惊蛰研究所在小红书平台上看到,有一些从未参与过外卖行业话题,或是原本固定发布某个垂类领域笔记的账号,突然发布涉及京东外卖的推广内容,亦或是其竞争对手的负面内容。
有的账号前一篇笔记还在分享如何用二十四节气取小名,后一篇就跨界商业领域讨论“京东加入外卖,普通人的机遇有哪些?”。有的账号本来是在小红书做一件代发、礼品定制的业务,突然又发布刘强东请外卖骑手吃火锅的4分钟高清视频。还有疑似“僵尸”账号,其主页只发布了一篇笔记,但内容却是斥责竞争对手平台的高佣金和外卖健康问题。这些异常的账号和内容,也颇有些饭圈利用水军发稿、带节奏抹黑“对家”的影子。
在外卖大战中出现的“饭圈力量”,也已经对大量普通用户产生负面影响。
有小红书用户反映自己只是对公关战发表不同意见,就遭遇侵权投诉;有消费者说在京东外卖吃出异物,找客服居然也被东粉阴阳“哪里来那么多异物”还顺带揶揄了一下竞争对手平台“别人XX卖了几年都没事”;还有商家发帖分享自己拒绝上京东外卖的经历,话音刚落就收到评论区提醒“等下说你是美团水军,现在都不能说京东不好”。这又令人联想到饭圈营销常用的“控评”。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4部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了外卖行业的几家平台企业,要求其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市场份额最小、最后入局的京东外卖,不和谐地排在第一位。背后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单纯站在外卖商战的角度来看,一开始京东的确占据了道德高地,也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但如今舆论的天平已经悄然倾斜。因为“饭圈营销”的不可控,品牌在利用流量带来高曝光的同时,也会受到流量反噬、引发用户反感。而针对京东外卖出现的营销“饭圈化”,甚至有网友制作了梗图吐槽这一网络现象,称东粉是互联网新晋几大惹不起群体之一。
从一开始树立高大形象,到舆论慢慢变味,再到国家出手整治,京东外卖上演的“饭圈营销”不仅用京粉们的各种抽象行为颠覆网友们的价值观,也凭借一己之力让人们看到饭圈入侵商业的可怕。但外卖市场毕竟与实体经营有关,订单销量并不完全等同于流量,就如同补贴大战会有退潮的一天,外卖行业的商战终究会回到如何满足用户的一日三餐,如何帮助商家把生意做大、做长久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来。
小米坚持“造芯”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5月15日晚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通过社交媒体正式宣布: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SoC芯片(名为玄戒O1)即将在5月下旬发布。 业界沸腾了。这意味着...
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00后,似乎都不愿意交社保。 今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有记者问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现在很多人年轻人不交社保。郭树清反问道:年轻人不养老吗?要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眼前。 年轻...
左手拿黄金,右手赚资本。 作者 |笔锋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左手拿黄金,右手赚资本。 最近的金价,在暴涨与狂跌间反复横跳,全球市场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黄金狂欢。从街头金店排队...
特朗普高高扬起的关税大棒,正成为美国“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经济自残。 自贸易战开打以来,全世界已经开始习惯特朗普“上午放火、下午救火”的反复善变。 但全球金融市场就没好过过,美股一直首当其冲。 先是...
国内楼市“止跌回稳”信号愈来愈明显。 贝壳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总交易额(GTV)8437亿元,同比增长34.0%,净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42.4%,净利润8.55亿元。而去年第...
4月29日晚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2025年以来,面对保险行业的深度变革态势,中国人寿坚持多目标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