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的“中国迪士尼”,正被外资悄悄接盘

客服微996438431天前财经知识2

说起主题公园,迪士尼跟环球影城堪称永恒的印钞机,几十年来都是人头攒动。

珠玉在前,国内不少企业都砸下重金,想要打造国产版的迪士尼,却总是屡屡折戟。

_迪士尼是外资公司吗_迪士尼跨国并购

点击上方视频立即观看

快刀财经的朋友们,好消息来了,为了满足大家多元化的需求,「快刀财经」的视频内容我们会同步在公众号上发布,还是熟悉的配方及味道,还是犀利但有温度的内容,还是足够多的增量信息,还有你在公众号上可能看不到的独家重磅。快去视频号、抖音、B站、小红书搜索「快刀财经」,关注我们,每天为你解剖一个新商业真相。

以下是本期视频脚本:

说起主题公园,迪士尼跟环球影城堪称永恒的印钞机,几十年来都是人头攒动。

珠玉在前,国内不少企业都砸下重金,想要打造国产版的迪士尼,却总是屡屡折戟。

眼下,连曾经打出“中国迪士尼”旗号的“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也被外资给接了盘。

韩国最大的私募巨头安博凯投资基金旗下的海合安文旅,将其收购之后,更名为了“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

几十亿资金砸出来的乐园,转眼就被外资给“抄底”了。

作为全球第二大且增长最快的主题乐园市场,中国虽孕育出方特、长隆等有名的主题乐园,却也同时面临着多数乐园都是“旺丁不旺财”的行业困境。

而安博凯这家公司,正是“困境抄底”的行家,专门注资有利可图但经营不善的企业,利用产业波动周期以及自身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完成超额财务回报的目标。

2009年投资日本大阪环球影城时,乐园也是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然而在其运作下,大阪环球影城客流量直接翻了一倍。

2017年,安博凯和高盛将股份出售,获得了超过市盈率好几倍的巨额回报。

现在这家公司,还悄悄“抄底”了的不少国内文旅项目。

如今,安博凯在中国的五大文旅项目,年客流量都超过1200万人次,虽是外资,却也已经是国内不容小觑的文旅巨头之一了。

而此次被收购的主题乐园,曾是中国影视巨头华谊兄弟对标环球影城的力作,后续却成了华谊兄弟旗下损失最惨重的文旅项目。

毕竟从2017年开始算起,华谊兄弟已连续8年亏损,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的千亿规模缩水到了不足100亿元。

但在安博凯手里进行本土化之后,今年暑期试运营期间,乐园收入同比增长了68%,远超华谊时代。

国产主题乐园,在自己人手里,咋就那么难做起来呢?

该说不说,国际主题乐园的盈利核心,基本都在于IP驱动而来的多元收入,但这正是国产乐园的致命短板。

迪士尼拥有米奇、漫威、冰雪奇缘等热门跨世代IP矩阵,环球影城则有着哈利·波特、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等超级IP,拥有大量的粉丝基础,在乐园业务上转化为消费力。

数据显示,国外大型主题乐园门票、零售、餐饮收入比例约为3:3:4,门票仅占三成;上海乐高乐园通过IP深度运营,实现门票与二次消费5:5的均衡结构。

而国产乐园则深陷“门票依赖症”。

门票收入占比普遍高达70%-80%,二次消费占比远低于国际水平,且逐年下滑。

因为国内的IP短板眼下还支撑不起消费溢价不说,连门票销售都难以保障。

十年前,为了实现像迪士尼一样靠IP赚钱,华谊兄弟把当时旗下的大热电影《非诚勿扰》《集结号》等通通收入了主题乐园,一共划出了7个电影主题。

但项目开业即陷入了亏损困境,这些爱情、战争、玄幻等成年观众题材,并不如迪士尼般“老少通吃”,尤其是带娃的家长们,可不买账。

况且这些IP也并不长红,当作为载体的电影都失去票房,衍生产品自然也跟着一损俱损,即使游客成功入场,也拉不动乐园里的二次消费。

这种错位也导致“高客流低转化”的困境,中外主题乐园人均消费差距达4倍。

复游率差距,也更为显著,迪士尼全球游客复游率超60%,而国内多数乐园复游率不足20%,缺乏IP粘性,游客们往往打卡过一次就不再来。

并且国内许多乐园项目源于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拉动需求,重投资轻运营,甚至沦为房地产配套。

而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准的客群定位,如乐高乐园,就聚焦2-12岁亲子家庭,实现差异化,与上海迪士尼形成客群互补而非同质化竞争。

外资主题乐园的数据说明,国内市场完全能接受多元化消费模式,跟高溢价。

中国主题乐园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只是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盈利”的转型迫在眉睫,其中IP的培育更是一条长路。

相关文章

深陷转型泥沼之后,祥源文旅是如何走出“绝境”的?

深陷转型泥沼之后,祥源文旅是如何走出“绝境”的?

这是一个文旅行业探索转型之路的典型样本。 同花顺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22%;实现净利润0.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67%。 机构预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BT8661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